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8.10.12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马华董教总关系剪不断理还乱



最近董总与马华公会的关系因教育课题闹得沸沸扬扬;尤其是关丹独中批文的争议更引发双方的唇枪舌战,几乎已形成对峙,关系也再一次陷入僵局。
董总发动的926大会,虽然是为抗争及争取华教为名,但也掩盖不了它和马华之间的矛盾日益深化。虽然我们不知道双方下来的关系如何发展,但我们有必要知道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从什么时候开始?而后又为何斗个没完没了。
先说马华公会,它是在1949227日成立的。最初的目的是为救济华人新村的苦难华人,因此在首4年(直到1953年),它侧重在福利工作,为英殖民地驱赶华人入住“新村”(用铁刺网围起,以隔绝华人接触或援助马共)(这类的“新村”是在194812月及1949年正月开始设立的,而后截至1954年被移植的新村有480个,总人口有57万人)而奔波,以让水深火热的人民有一个栖身之地。
1953年英殖民政府反对政党举办福利彩票后,马华公会被迫停止通过售卖福利彩票进行“筹款”,也不能再继续只扮演福利部的角色,因而乃在1954年开始转向重视政治活动。
另一边厢,也是在1949年,在林连玉推动下,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成立了。他先后担任主席直到1960年,当时主要的目的是保障教师们的福利。
1951年,林连玉又促成了“马来亚联合邦华校教师总会”的成立,这就是今日我们称为“教总”的由来。
1954年,也在林连玉的鼓励和影响下,“马来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成立了(简称董总)。
也从1953年开始,林连玉就被推举担任教总主席,他的直率与敢于反抗的精神使他成为那个时代的“华教偶像”。例如当殖民地政府抛出“巴恩教育报告书(1951年)时受到他的反对,指它意图用英巫语消灭华校。过后才有了“方吴教育报告书”(1952年)。虽然方吴报告书未引发争议,但1952年的教育法令则是根据巴恩报告书的精神制订的,又受到林连玉的强烈反对,英殖民政府被迫中止执行。可是到了1954年又杀出一份“1954年教育白皮书”,林连玉为此又豁了出去,准备与英殖民政府对着干。
在此紧急关头,林连玉灵机一动,于1954117日邀约马华总会长陈祯禄在马六甲会面。在场者包括沈慕羽及沙如渊等。因为得到陈祯禄的支持,林连玉就将此事扩大化了。
以下是引自林连玉回忆录中的一段话(摘自“风雨十八年”中的“粉碎教育白皮书”):
陈祯禄:“如果所有的华校都要变为英校,华人自己的教育到哪里去了?”
林连玉:“你也不赞成吗?”
陈祯禄:“当然不赞成。华校可以读英文,而且实际上已读英文了,但不可以全部变成英文的学校。”
林连玉:“你是华文教育的最高机构—马华教育中央委员会的主席。”
陈祯禄:“你的意见应该怎么办?”
林连玉:“最好是现在对记者讲话,希望一致行动。”
这就是教总首次与马华攀上政治关系,而且是为教育而来。较后林连玉这样说:“于是我们成功地、彻底地粉碎了1954年教育白皮书。”
下来,至为重要的马华董教总合作的序幕拉开了。那是1955年的事。林连玉这样写道:“1955年正月12日参加马六甲会谈的有巫统4人,包括东姑阿都拉曼;教总5人,以林连玉为首;董总4人,以王景成(槟城)为首;马华8人,以陈祯禄为首,一共21人。”
这次会谈主要是因为马来亚要举行独立前的普选,东姑希望林连玉支持联盟当政,先不提列华文为官方语文;而林连玉反过来要求保护华校的前途,废除1952年教育法。就这样,马华与董教总也就有了对话的基础。
这就是说,从1955年起,一个以马华为首,而有董总及教总参与的“三大机构”成立了。这“三大机构”的组织反映出华教问题已提到马华的日常议程。
果然在1955年联盟在大选中取得扫荡性胜利后(联盟参选52席,赢得51席,1席归回教党),取得自治邦的地位。东姑就在翌年(1956年)成立以教育部长敦拉萨为首的教育检讨委员会,成员包括当时的政治明星林苍祐(他是在1951年被委为槟州议员,并于同年成立“急进党”,而在1954年解散急进党,率其支持者加入马华公会。不久即被马华委为教育课题的负责人之一)。
当拉萨报告书于1956年发表时,并未引起争议;尤其是在政府不提及“最终目标”(指最终推行国语为主要媒介语)下,这份报告书终于成为1957年的教育法令,影响深远。
虽然1957年的教育法令未触发抗议与不满,但其后发生的问题却使华校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先是钟灵中学在1956年发生学潮,抗议校方接受政府津贴,使华校变质;后是1957年各华校响应钟中学潮,也进行罢课和示威,除了抗议政府变质钟灵和开除学生外,更反对政府取消以华文为媒介语的政府考试(离校文凭),一场声势浩大的学运席卷全马。转入1958年,情势仍然紧张,罢课此伏彼起。
此时马来亚独立不久,教育课题已成为政府必须正视的重要项目。因为马华与董教总仍然维持友好关系,并不因学潮而产生矛盾。
这之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林苍祐于1958年在马华公会崛起,出任总会长。原本他已和林连玉有交情,自成为总会长后,更被林连玉视为重大的契机,而极力促成林苍祐与董教总紧密合作。
195861日,在林苍祐的领导下,“三大机构”作了改组,由林苍祐出任主席(原本是陈祯禄)、秘书李致祥(马华)、副秘书林连玉(教总)及财政陈济谋(董总)。林苍祐在会上矢言马华将尽最大努力与华教共浮沉。
不幸的,马华与董教总的“蜜月”期很短暂,因为林苍祐在马华党内面对反对派的围攻;尤其是陈修信更不服林苍祐的领导。当林苍祐派的“陈情书”(致东姑密函,要求分配马华1/3的国席,约3540席,以便修宪时得咨询马华意见)曝光后,东姑就全面排斥林苍祐,转而与陈修信合作。就这样在1959年的大选(7月)林苍祐不获选为国会候选人,堂堂总会长大权旁落。终于导致林苍祐在7月杪宣布辞卸总会长,并在翌年(1960年)退出马华。
至此,马华主导的“教育三大机构”已名存实亡,不能再有效运作了,即使林连玉对林苍祐的遭遇表示同情,也给予支持。无奈 “落花流水春去也”。这样一来,林连玉辛苦建立起来的桥梁也因政治的急转直下形同虚设了。马华新权贵陈修信与华教的关系由之转淡,甚至起了矛盾。
在这之后,就是我们熟知的1960年的“达立教育报告书”的出炉,并于1961年转成教育法令。在林连玉强烈抗议下(因为新法令硬性规定华文中学或则接受津贴成为国民型中学,或则自力更生成为独立中学),仍有55间华文中学转成国民型中学,只剩下16间华文中学选择走自己的路。遗憾的是,独立中学是林连玉用公民权的吊销换回来的。
虽然林连玉的抗争不算十分成功,但他留下的火种却燃烧起来;后来又增加21间独中(西马)和23间独中在东马(沙9间,砂14间),总共60间独中一直到今天。
因为林连玉不能再领导教总,再加上老师转成公务员,教总的鲜明前卫形象就逐渐被董总取代了,特别是1973年后董总在林晃升的强势领导下,已崛起成为另类的华教捍卫者。
在他主持下的董总,一直未能与马华修好关系,李三春在1974年担任马华总会长后仍然无法扭转陈修信留下来的“冷却关系”,只能让彼此的关系胶着。
随着董总申办独立学院(1974年)被拒,及推行统考(1975年)之后,它与政府的关系越行越远,只有到了80年代在支持“华教人士”参加民政后(1982年),它与政府的关系才稍微缓和,但同时发生的独大官司案败诉后(1982年),董总与政府的关系是既暧昧又理还乱。
及至1987年的茅草行动,才见马华党要加入董教总行列。可是面对政府采取强硬行动阻止华教抗议大会(反对派不暗华语的行政人员进驻华校)发酵并大举捕人后,董教总与政府的关系又进入寒冬。结果在1990年出现林晃升带队加入行动党鼓吹两线制,这又使到董总再一次卷入政治漩涡,但已没有80年代这么公然地为民政的华教候选人站台,而是选择退出领导董总才加入反对党的。
90年代,董教总与马华的关系“乍暖还寒”,无法有效地站在同一阵线,因此吵闹与争执多过“和平共处”,主要是因为马华与董教总始终无法对教育课题达成统一意见。
今天,董总(教总没参加926运动)又与马华扛上了。虽看来双方的戾气已有所缓和,不再针对魏家祥,而是向首相提出华教的14点及8项诉求的备忘录,但马华总会长蔡细历仍然视926运动是要“亡马华的”(与董总的926“华教救亡”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妙)。
无可否认的,自陈修信担任马华总会长以降(1962年),马华与董教总的关系一直无法好转,彼此仍是不咬弦的一对,也在后来闹出大风波,那就是在1967年,陈修信被认为脱口而出形容董总申办的独立大学犹如“铁树开花”;而在1969年的大选得到狠狠的打击而失掉槟州主导政权予林苍祐。
走笔至此,马华之所以与董教总分道扬镳是有诸多因素造成的,但最主要的是马华一直未能与董教总站在同一阵线,似乎它们的理念是不同的?
刊登于2012年10月15日《号外周报》第603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