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注意到首相纳吉在提呈财政预算案时,与他在一起的巨头已稍然起了变化,除了第二号人物为副首相慕尤丁保持不变外,坐在第三个位子的人已不是马华的部长,而是印度国大党的主席巴拉尼威;同时坐在第四位的是来自砂拉越人联党的主席陈华贵。原本有机会坐在这个位子的民政党主席许子根也向后挪了。这本来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因为排名的变动是因时而变的,但在马来西亚的现实政治我们所知道的排名是这样的:第一位是巫统主席兼任首相,第二位是巫统署理主席,也即是副首相,然后依序是马华总会长,接着是印度国大党主席,再轮到国阵的其他成员党主席,包括民政党主席在内。
在一段好长的时间,这样的秩序是没有被改变的,而且非常肯定的是第三把交椅是留给马华公会的,然而自从蔡细历于2010年担任马华总会长后,因他不是内阁部长,也就排不上位。本来老大不入阁而老二入了阁理应让老二廖中莱部长居第三保交椅,但依传统他不是党魁,也就排不上位。有一个时期,我们看到坐在第三把交椅的不是马华的人,而是民政的老大许子根。
因为许子根在2009年纳吉当首相后被委为部长,也就有机会暂时坐在第三把椅子上,但不知为什么在财政预算案当日,座位的秩序又改变了。如果这是没有任何用意的,那就不必大惊小怪;如果是有按礼仪行事,那就是“大件事”,至少对马华公会来说是不舒服的感觉。
如果说这是308留下的政治后遗症,那意味着马华的地位已相应的被调整而“下调”,比起1969年“513”悲剧后的地位似乎低了一级。在“513”后,马华总会长陈修信依然被安排在第三位,而且有迹象显示通过“华人大团结”运动,马华又得到一股生力军加入,壮大了党的力量;但在308后,马华除了气势大不如前外,也因内部倾扎引发内争,导致在2008年大选后上台的翁诗杰也在2010年的重选中被踢出局。他的出局意味着马华的代表性进一步转弱,因为取代他的位置的蔡细历不是内阁部长,也就使到马华在内阁中的地位彰显不出来。
在这方面,我们终于看到马来西亚政治是“以党治国”为依据的,即由党领导人出任首相,部长或其他重要位置。如果党魁不入阁的话,他就只能在内阁外提供意见,就如蔡细历如今所扮演的角色是“吃力不讨好”的。有时候出席官方的场合又遇上马华部长也在场的话,在安排礼仪就够费思量了。还有在308后,当许子根未入阁时,民政在内阁中是没有角色可以扮演的,因为它只剩下两名副部长,不算是内阁成员。
另一方面,在308后国大党主席三美威鲁也入不了阁,但在2010年让出主席位后,其主席巴拉尼威又被委为部长,也就在地位上相应提高了。因此国大党不存在着被边缘化的问题。
反而是身为华基政党的马华和民政党有需在未来的大选取得突破,以重振其党形象,以便像巫统一样,党领袖必须进入内阁。如果倡议什么“党政分家”到头来是党的被边缘化,因为一个党魁若不是内阁部长,他不可能透彻知道国家政策和政治取向。如果华人政党允许“党政分家”那意味着这个党将会逐渐地失去作用甚至成为“无关紧要”的政党了。
因此,马华和民政要在内阁中争得应有的尊严和地位,它们必须在未来的大选所为和有所作为,这样才能立于不败的地位,否则也只好自我保重了。
刊登于2012年10月15日《号外周报》第603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