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面上看,国民型中学与独立中学并没有太大的差别,都是被华社冠为“华中”。虽然有人不认同,但没有人否定国民型中学具有华校的“色彩”。就这样,自从60年代华校改制以来,便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争议。及至后期,也确定了国民型中学有78间,独立中学有60间。
这之中的差别是国民型属于政府管制的学校,而独立中学是由董事会主导的学校。换句话说,前者必须听命于教育部的指挥和决策,包括师资的调派、学生的分配、课本的采用和考试的安排,都不能自行改变或阳奉阴违。后者则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自己选用课本,可用华文为媒介语,并自行招生和聘用师资。自我定位和自我制定考试(如1975年起推出统考)。这样一来,国民型与独立中学有了实质上的不同。
但为什么后来又在不同的地区出现独中并不比国民型差,甚至超越国民型呢?原来在南马和中马的家长大多数选择将子女送进独中受教育,因为他们认为独中的师资能调教子女成人成才,也就首选独中。当独中有这么多优秀生攻读的时候,他们自然有能力参加政府的考试和校外乃至外国的考试。因为他们能从容不迫地掌握三语,包括参加统考。
正由于优秀生总比别人占尽优势,也就逐渐地出现独中生不比国中生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印象。久而久之,中南马乃至东马的独中生为独中打响名气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北马及吡州和东海岸的独中在努力改进和向中南马看齐,但始终有一段距离。不仅学生人数比不上中南马,而且考试成绩也追不上。在这种情形下,当1975年董总推出自身的统考后,并没有影响中南马的独中继续让学生报考SPM,毕竟独中生在中五(即高二)已可考SPM。
当优秀生考上SPM佳绩又考上统考佳绩时,有不少人认为“双轨制”是值得推行的,也给孩子多一个出路。这在理论上是“双管齐下”或“两全其美”的学制,但在现实中,仍是有缺陷的,因为不是每一位学生都是优秀生,绝大多数只能下苦功应对一种考试,不能同时下苦功应对两种考试。他们或者只侧重SPM或只侧重统考。
再不然学校就选择性的让好成绩的学生参加两种考试,普通的学生只选考一种。就拿北马吡叻来说,独中生在两种考试上十分标青的少之又少,理由是SPM的教学媒介是国语,而统考的教学媒介是华语,两者的差距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我们强制普通的学生要考好两种考试,那也是太强人所难。
事实上,国民型中学也只是鼓励参加SPM考试,而后再参加STPM考试或进入学院或进入大学先修班。他们在中五就离校,也就未考统考。
至于独中方面,学生应对一种考试已是相当吃力。如能考得统考佳绩,证明程度不错;若是家长强求孩子一定要走“双轨制”,那是对孩子的折磨,应该让孩子根据本身的程度来参加考试,不必强求出“双科状元”。
因此独中教育的所谓双轨制是因校因地而异的,不能一概而论。至少北马的独中生就没有这么厉害,可以强过国民型中学的学生,既在SPM拿A又在统考也拿A。
明乎此,关丹独中未建就给它定型为“双轨制”,那是过早的展望关丹的独中生都是天才,都有能力考好两种考试。这是不符合普世的教育原理。为什么不实事求是,顺其自然呢?教育的原理本来就不主张强制而是倡议因材施教。我们因材施教了吗?
刊登于2012年10月29日《号外周报》第605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