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7.12.12

华校存在的隐忧 (天下纵横)



从“马来西亚行动方略改制中学发展委员会”发表的初步调查报告来看,我国华校存在的问题可不少,但其中发人深思的问题是华文教育的水平是否应局限在小学程度,抑或是有机会寻求突破和提升?
经过半个世纪的改制,华校的体制当以华文小学保持较为“完整”,而且数量也相当可观,有1291间。但这之中又有多少间是微型华小呢?根据教总出版的“华小建校、迁校和微型华小资料集”的数目截至2008年,学生不超过150名的华小共有537间,占总华小的41%;而学生少过100名的华小则有357间。
这意味着我国有超过40%的华小是“不健全”的,学生人数日趋减少。究其原因不外是因为城市人口流失,生源减少或乡村华小简陋不堪,加上人口外迁,也造成这些华小后继无人。
如果我们对华小因有逾千间而沾沾自喜的话,那是对“现实的无视”,毕竟这些微型的华小又该何去何从?也没有人认真和严肃地提出来探讨;反而听到的是“一间都不能少”,或一些地区的华小人数已经爆满,必须增建华小等要求。这些诉求都没有错,也没有人会认同减少华小的数目。但如果未给予微型华小提出一个“解决危机”或“止跌生源”的方案,这数百间华小该怎么办?“坐以待毙”或“任由它们微型下去”,最后的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这之中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们该如何正视“微小”的问题?如果没有能力迁校的话(涉及的数目总是在数百万至千万元之间),岂不是等着“关门大吉”或继续的苟延残喘?这些都是花纳税人的钱,我们该心痛还是“坚持”呢?
除了华小的问题外,国民型中学和独立中学也面对更大的挑战。我们如果将这两者加起来的话,一共有138间的“华中”(国民型中学78间及独立中学60间)。这里头显示了北马区国民型中学的强势,共有学生32000名;而吡叻区有27000名,几乎占了全国国民型中学总人数的50%左右。换句话说,国民型中学在南马处于弱势,学生人数企于4千名之间。
反过来,独立中学则是南强北弱,单就柔佛的宽柔中学就有学生逾万名,占了所有独中生总数的15%左右。
如果我们将国民型中学的学生总数12万余名和独立中学总数6万余名(近7万名)来算,则每年10万名华小毕业生升上“华文中学”的数目只占约30%,剩下的约70%不是进入国民中学,就是辍学了。
以此类推,我国的华社在努力争取和捍卫华文中学的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仍然无法取得100%的华小生进入“华中”,而是在倾全力之时,也只能收30%的效果。
换句话说,我国的华校生基本上以拥有小学程度者为多,而拥有中学程度的也不过勉强达到30%;至于拥有大专或大学程度的就更加少了。
尽管我们具有信心,因为中国的崛起华文前景必然亮丽,但真正被提升的华文程度又有多少人呢?单看我国的各大学及大专院校每年招收的中文系学生的不够理想来分析,不难发现将中文当成研究和高层次的文化水平还是有待提升的。
当然要提升华文程度还得确保国民型中学及独立中学要争气和继续扮演推动华文教育的角色,不然面对了断层恐怕也会使我们的努力付诸东流。
我这样说是指出“华中”有潜在的隐忧,那就是国民型中学必须被保证“恒久地”属于“华文中学”,而不是被不谙华语华文的校长或高级行政人员将其变质成“非华文中学”。若是这样的话,我们付出的心血恐怕又得不到应有的收成了。

刊登于2012年12月17日《号外周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