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12.12

政府不再批办独中 (跃马扬鞭)



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说,由于国内现有的60所独中的教育课程不符合《1996年教育法令》内的国家课程纲要,因此教育部决定日后不再开放申办独中。
他并指目前独中的考试是由董总和教总设立的一个委员会负责,所以不符合国家的课程纲要。
如果此说是政府的最新决定,那意味着关丹的“独中”是最后批准的一间,将来也不会再增加独中的数目。
我们暂且先别评析关丹的独中是什么性质的独中,单从60年代以还,华文中学就在风雨飘摇中挣扎和成长,其中的辛酸苦辣,也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有深切的感受。
这是因为政府根据1961年的教育法令要全马的华文中学择其一者而行之。结果有55间接受改制成为国民型中学,而仅有16间不接受改制成为独立中学。
及后由于收容超龄生,许多改制的国民型中学的董事会先是设立了“独立班”,又再发展成“私立中学”,接着又转成独立中学。从1962年到1969年间,在16间的基础上,又在国民型中学中(一名两校由此而来)衍生了44间独立中学,其中西马有37间,砂拉越14间及沙巴9间,合共60间。
与此同时,改制的华文中学也从55间发展到今日的78间,这之中曾有一个时期不被主要华团视为“华校”,而是认为已是变质的中学。但吊诡的是,许多家长仍然将子女送进改制中学;尤其是北马区更形成国民型中学的优势。目前国民型中学的学生人数超逾12万名,是全国独中生的两倍左右。这说明了国民型中学有其市场,特别是槟城和吡叻有最多的学生,占学生人数的40%以上。因而国民型中学有“北强南弱”的比喻。
独立中学刚好相反,它是“南强北弱”,最多学生的华中首推宽柔,学生逾万人;下来是雪州的独中,而北马的独中在大风浪中逆流而上。总体来说,独中生近年虽有增加,但总数企于六万余人。
因为从80年代以还许多家长将子女送进华文小学,造成国民型中学有人满之患,连带中南马的独中也爆满,但算来算去,一年的小六毕业生有整10万名,其中2万余名进入国民型中学,1万余名进入独中,仍有65千名的华小毕业生又去了哪里呢?他们不是进入国民中学,就是提早辍学踏入社会,青少年犯罪率的增加也与此有关。
在这样的需求下,我们看到在70年代北海增加了一间钟灵国民型中学。千禧年后,芙蓉的振华国民型中学有了分校,及至今年又见威南日新国民型中学获得批文。
至于在因势利导下于2007年迁校成功的菩提国民型中学也多少满足槟岛西南区华社的要求,因为在1999年西南区华社计划兴建“敦林苍祐国民型中学”胎死腹中。近来又闻恒毅将在西南区建分校,惟尚未见落实。由此来看北马的华社似乎情钟国民型中学而不是独立中学。
虽然如此,独立中学也是借势而上,例如最著名的宽柔中学就在90年代成功于古来另建宽柔新校园,这一校两地也真是为独中开了先河,成为华校一段神奇佳话。
今年关丹的独中申请又打破了传统,但它不似宽中的“一校两地”(虽然借吉隆坡中华独中名义申请,但批出的是一间“全新的独中”),学生必考SPM和可以参加其它考试,因而是介于国民型中学与独立中学之间的“新产物”,争议也就在所难免了。
正当华社希望政府较为开明对待华校的未来之际,我们有看到政府做出一些伸缩性的改变,包括允许国民型中学增办和具有独中色彩的华校开办;同时也增加对华校的拨款;但同样令人遗憾和美中不足的是政府较倾向鼓励用英语教学的国际学校的成立而对“华中”煞车(昔加末独中的复办看来也不易成事了),不再继续鼓励多元教育争妍斗丽。这需要政府作进一步的解释以释民惑。
刊登于2012年11月26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