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名声崛起的绿色盛会主席黄德宣布将在火箭旗帜下参加第13届大选,接受提名为文冬国席的候选人后,街坊及电子讯息也出现不同的意见。其中有人认为身为非政府组织领袖的黄德,不应直接介入政治而使组织失去独立性,例如委员之一的陈贻江就有此强烈意见,并反对黄德的“双重身份”或所谓“一脚踏两船”。亦有人支持他参选,其中又有人建议不要以政党的旗帜,而是以独立人士身份上阵。
在这方面,它引发了两个很重要的争议,其一是非政府组织或其领导人是否可以具有政治色彩和立场?其二是非政府组织是否要切割与政党的关系或自行开展运动?
针对这个争议,我们有需要从历史探讨民间组织的政治取向。首先在1946年时,马来社会的民间组织(共41个单位)在拿督翁(时任柔佛署理州务大臣,公认的政治人物)的领导下,催生了巫统。直到今天巫统仍然是马来人的守护者,继续当家作主。换句话说,是民间组织与政治挂钩后,出现一个反过来领导民间的政党。
如果说非政府组织不能与政治挂钩,始终要保持其“非政治的纯洁性”,不会有今日巫统的出现。
再下来的一个例子就反映出一旦非政府组织不再与政党靠拢,它的作用和重要性将黯然失色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就是发生在1947年华人民间团体成立了“马来亚人民联合行动委员会”,并邀请陈祯禄担任主席(那时陈祯禄是马六甲中华总商会会长和海峡华人公会会长,没有政党背景)号召马新开展罢市,以抗议英军事政府单独与巫统达成“马来亚联合邦协定”,忽略华人权益。这一场也被李光前(马华商联会总会长)支持的运动被形容为空前的成功,但因不具政党背景的强大支持力量(马共有背后的暗中支持),其所提出的“人民宪章”被否决了,英政府更在1948年使马来亚联合邦协定生效,并在不久后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马共被宣布为非法组织。
因为经验的累积,后来有两场运动是民间组织与政党互动而产生巨大的效应,其一是安华依布拉欣在70年代末期组成“回教青年运动”(Abim)的民间团体,因为声势浩大而成了巨大的压力集团。结果在1981年被新上位的马哈迪看重而将安华纳入巫统,进而Abim也进入主流,终于在80年代之后成为炙手可热的政坛精英。
其二是差不多同一个时期,董教总有鉴于忝为民间团体无法纠正不公的教育政策,乃派出许子根及郭洙镇使用民政党平台来一个“打进国阵,纠正国阵”的突破性策略,其目的就是借助执政党的力量来成为董教总的后盾。即使后来此策略被认为不彰显,但已进一步展示政党领导的重要性,否则将不易达致成果。
就拿近些年的例子也可以佐证民间组织与政党政治是不能被切割的,不然将无法产生巨大的冲击力。
比如在2007年净选盟以民间团体的姿态号召民众上街示威,以便向元首提呈改革选举法则的诉求也是通过安华提呈的。如果没有反对党的号召,其处女游行不可能一炮而红。
其后的2011年的2.0及2012年的3.0示威游行运动所取得的万人空巷的回应也是有民联的支持有以致之。
同样的,由黄德领导的绿色盛会组织在初时的规模是中规中矩的,但后来得到民联的支持后,声势逐渐浩大;尤其是在2012年的示威,它与净选盟的结合显示了它们已取得共识,再进一步与民联相互响应以改革选举制度已是不争的事实。
另一方面,国阵也通过各种方法将民间组织结合在一起,以期抵消民联对民间团体的影响力。一场正稍然兴起的运动就是国阵正在恢复90年代对华团的收编,希望有更多的民间组织也与执政党结合起来。
因此黄德的参政似乎是预料中事,那些要民间运动保持纯洁性的人也许他们看不到政治是改变一切的最有效工具,而不是舆论而已。
刊登于2013年3月18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