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的华校,虽然说起源于私塾,有百多年的历史,但真正的新式华文小学则以槟城的中华小学为第一间。它是著名的华商,也即是清朝驻槟首任领事张弼士于1904年所创办,继后在1905年他在新加坡开办应新小学。
网上资料显示,在这之后,有1906年的尊孔学校、1907年的育才学校、1908年的坤成学校及1911年的江沙崇华学校。这些在辛亥革命(1911年)成功前,即出现的华校,主要是康有为(1900年来马新)及孙中山(1905年后来马新)这两人斗争的结果。康有为是保皇派,主张维护光绪皇帝进行国家改革;孙中山是革命派,主张采用武力推翻满清,以建立共和。
虽然他们的立场南辕北辙,但他们给马新华社带来华校与华文报的蓬勃发展则是不争的事实。
正因为这样,我们也看到在辛亥革命成功后,更见华校林立,这包括麻坡中化、金宝培元、马六甲培风、新山宽柔、芙蓉中华等等。
随着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展后,华校尤其迎风招展,计有1917年的钟灵(1923年转成中学),有1919年的韩江学校,以此类推。在下来的日子,可以看到庆祝创校百年的华校排队显雄风。
在这方面,也从互联网上,我们看到麻坡中化中学在去年庆建校百年时,破天荒地筵开1300余席,更筹得2500万元。这种纪录是让人眼前一亮的。接着在今年的芙蓉中华中学的百年庆典上,我们也为其筹款所得感到震撼,共筹获1000万元。不仅于此,校友们再接再厉,声言要再筹多1000万元,以回馈母校。我对两校校友的爱校情操表示最大的敬意,因为从网上查知,中化有学生1500余人,而中华的学生维持在2200人,只能算是中等以上的规模,比起槟州的一些国民型中学的3000余名学生少了千名两千名,也没有宽柔学生之多(它有学生逾万名),但它们的校友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是“气势磅礴”的,从而反映出华校培养出来的校友一旦发挥出热爱母校的饮水思源的精神,他们是能够带动整个气氛,也能够让人对华校生另眼相看的。
最近(7月15日),当韩江中学在庆祝63周年校庆并欢迎中学校友(离校50年)的“快乐回家”之际,我们也从中感受到校友仍然关心与爱护母校,不因时光的流逝冲淡他们的情感。
间中我们也在交换意见中称赞中化与芙中校友的巨款回报母校。我也顺便提及最大型的宽柔将在8月份也庆祝创办校百年,相信它将会有创世纪之表现。
至于韩江的校友们,我们也回顾了于1919年创办的韩江小学至今有逾万名毕业生,而于1950年创办的韩江中学至今也有逾2万名毕业生,加上在千禧年后才出现的韩江学院,经有毕业生逾2千名,全部加起来也已有3万名的韩江生遍布世界各地。
但遗憾的是,在60年代当韩江校友会组织时,它因左右派之争而一度呈现胶着状态,许多年来,在团结校友方面也只有尽力而为。直到1996年,我们终于看到韩友第一次不分帮派大团结,而得以举行韩友大团结万人宴,其热烈的场面创下韩中最大规模宴会的历史,当日也筹获300余万元,为韩中注入强心剂。
来到公元2000年时,为庆祝建校50周年,我们又看见校友举办大联欢宴会,虽然规模小了些,也有3000人之众,算是保持校友的凝聚力。
在2010年时,韩中为申庆创校60周年,连同韩小90周年及韩院10周年,又再一次尝试将校友整合起来,其场面比起1996年还要壮观,筵开600席,展示了校友对母校的不离不弃;更为母校筹获400余万元。
虽然说韩江学校在过去的16年来已为三校筹获超过2000万元,但一次过的超过一千万元的捐款还有待努力。
无论如何,我们也一直相信,校友是学校的最大资。这应该是所有华教都能接受的诠释。
刊登于2013年7月29日《号外周报》第643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