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公会的党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在本月16日的提名即可知悉“和平方案”是否具有威力或不被认为是足以左右大局的?而在本于21日投票之后,就可知道马华的新领导层将把马华带到什么方向?
当然最先表态要问鼎总会长的是廖中莱,它是在505大选后得知蔡细历不准备蝉联时就宣布攻项,及后就出现他会与魏家祥联手,以形成一个“新团队”。
这个“团队”从报章上阅知是包括了妇女组主席尤绰韬,前主席周美芬及副总秘书长何国忠等人。他们在这个月来马不停蹄地到处奔波和走动以争取党代表的支持。
不过直到目前为止,在2385名的中央代表中会有多少人倾向支持廖魏配搭尚不得而知。毕竟马华的党选一向以来不全被操纵在一个组合或团队的手中,时而或出现“破局”,让一些“黑马”脱颖而出。
就拿李三春的年代(1974-1983),他算是最强势的总会长,但还是压不下党内异议者的挑战。先是曾永森于1977年击败李三春的搭档张汉源而当选署理总会长;后是在1979年曾永森直接挑战李三春,但败下阵来。
虽然在后来林良实(1986-2003)有吸取教训,不希望在退位时引发党内斗争,乃接受其搭档(对手)林亚礼的条件,安排双方人马(林良实的黄家定及林亚礼的陈广才)直接取代他们两人的退位(2003年),但事后证明这样的未经考验的组合也出了问题,最明显的是在2008年大选时,陈广才临阵退缩未参选,剩下黄家定独撑大局。结果马华兵败如山倒,再次尝到失败的痛苦。
继之,马华进入了翁诗杰时代(2008-2010),但却选出一位与翁不咬弦的蔡细历担任署理总会长,而不是预定的黄家泉(黄家定胞兄)。由于翁蔡八字相克,又是一场内斗,把马华搞得“风雨交加”,唯有通过2010年的重选来定大局。
讵料在这乱局中的洗牌竟洗出蔡细历当老大,而把翁诗杰撇在一边;更把黄家定的重出江湖的美梦粉碎。
来到蔡细历领导下的马华公会,更是无法整合党内的派系,而是“暗流汹涌”。在大敌当前下,马华简直是雪上加霜。
结果在505的大选中(2013年)也真如所料,马华离“荷兰”更加接近了,“不入阁”的议决也真的把马华困在泥潭中。这半年多以来究竟是马华“教训”了华社,还是“华社”在“边缘化”马华?也真的说不清楚。
于是在党选越发接近的时刻,各路人马跟着出笼了。
例如,廖中莱提出要“当家又当权”的方针以及颜炳寿提出的不能“放弃自主权”的说法都是围绕在大历史的议题内。这种现象或说政策在60年代以后就已存在。虽然越来越使到马华感到不自在,但不自在是另一回事,只要马华在大选中继续保有一定的席位,则马华的“官方”地位就存在,领导层也就没有必要作检讨。
很显然的,马华历届的领导层都知道他们所能扮演的角色是有限的,也不能有大突破。例如陈修信在1974年选择退休是因为他经不起马华角色的下调,又须由国阵取代联盟,更吃不消的是其政敌林苍祐卷土重来与敦拉萨重新结盟。这反映了马华在联盟及国阵内扮演“委屈”的角色。
同样的,李三春在1983年的引退也是有难言之隐,即使他在1982年打败行动党主席曾敏兴而为马华加分,但他仍然无法避开巫统施予的压力,因而选择急流勇退。
还有林良实在2003年退休时,也是在马哈迪的压力下与林亚礼达成妥协方案。
记忆犹新的是,黄家定在2006年时联合非华人部长提出宗教备忘录,但经国阵强烈要求,也将之收回。
因此从陈修信到黄家定都在不同的时期面对压力(也不能说全是外来的压力,毕竟马华也是执政党的一分子)而不得不做出调整。这种数十年来形成积习使到马华在外来的印象中是未敢倾全力争取;尤其是在华社看来,马华扮演着的是如颜炳寿所形容的“社工角色”而自我矮化。
换句话说,这种吃力不讨好的角色也让颜炳寿分析得七七八八。现在的关键是:颜炳寿有团队吗?不然他又如何打一场硬仗?
反观在另一方面,已浮现“和平方案”。从重要的高职到中委似乎是排好阵后,各有所提和各有所需。例如通过蔡志勇(蔡细历儿子)公布的候选人阵容,他们是有备而排的,只提出两名副总会长和13名中委,正与市面上传开的廖派取老大老二及两位副总会长外,另加12名中委,刚好填满马华选举的所有职位。
若是此方案行得通,则对要角逐总会长的颜炳寿和翁诗杰;要角逐署理总会长的林祥才和要角逐副总会长的张日洲及梁荣光等人来说也是不利的,这就是团队的微妙作用。
以下是两个实例:①1958年林苍祐是以整个团队挑战当权派,才得以成功击败创会会长陈祯禄及其团队。②1985年的党选,陈群川也是以整体的团队才击退以梁维泮为首的当选派。
如果是独行侠或以单独候选人出击,也只能在老二及其他职位上有机会出线,不大可能取下老大高职。颜炳寿在2010年爆冷胜出副会长,就是他以翁诗杰的人马取得支持票脱围而出。
今天,如果他像翁诗杰那样,拿不出一个团队来突破包围,他将难以震撼对方。纵使他和翁诗杰都有满腹经纶,也有才学抒发大道理和作出批判式的文采,但若配搭不出一个团队,他将无从施展抱负,可能被追出局。
以目前的大格局分析,“和平方案”极有可能正在潜移默化中,但能否为马华带来新生和新愿景,是个未知数,也许廖中莱在这几天还需要有更明确和更坦率的表述。
是马华应该告诉华社它要怎样脱胎换骨,而不是等华社打救马华和教马华怎样改,这两者是不能本末倒置的。
刊登于2013年12月12日《东方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