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3.12.13

评李金友的“马华论” (跃马扬鞭)



我注意到身为马华党员和代表的李金友发表洋洋数千言的“告社会人士书”。虽然其标题是打着“我将竞选党职员”,但实际上他并未参选,而是表明当党选直选制度到来时,他或会参加党选。
我们姑且不说李金友作为一个名人会不会介入政治,因为在历史上“商而优则仕”的人不多。不过我们对于李金友的论调并不全然苟同的。我们对“华人超越政治论”是有些不同的看法,每每非政党人物或领袖表达政见时,就已显露其立场,哪里是“超越政治的没有立场”?即使说超越政党也是有问题的。当年(1982年)董总的“打进国阵,纠正国阵”难道不是政治立场的表现?又当年(1990年)林晃升虽以个人名义率队参加行动党,难道也不是政治立场的表达?因此我们对华社的一些人“自鸣清高”发表“超越政党,不超越政治”的论调是有些难以消化的。在这方面,李金友的不超越政治论是有其道理的。
但他说“长久的派系更可说是对政治的无知”这句话就有些不知所言了。古往今来,参加政治或介入政治的人在任何国家或任何政党,有谁不搞派系,有谁没有派系的?虽然乍听起来不搞派系是好事,可促进马华的大团结,但一个没有派系的政党是不存在的,问题是严重或不严重而已。
我们先不说其他政党的派系,马华就曾面临无休止的派系斗争,才一直走到今天。但马华在308政治海啸(2008年)的惨败和505“华人海啸”(2013年)的再败,不是派系内斗不休使然,而是马华整体的表现已让华人感到失望,因而一举教训又教训了马华;甚至连马华党员也不投票给马华公会选人,要不然一百万党员的马华哪会输得这么惨?
让我们回顾历史,1959年林苍祐与陈修信的内争使到马华面临一定程度的分裂(民政党在1968年的出现就是马华分裂下的一个副产品)。
1973年林敬益与陈修信的内争,也是导致前者加入了民政党,使到民政更像一个“小马华”。
1979年曾永森斗李三春失败后,也是走进民政党,促成民政党更像“第二个马华”。由此可见,马华的分裂而衍生出民政党造成几十年来双方同床异梦正说明了马华党内的派系是一直存在的。
就是在曾永森之后,马华也面临1985年的大党争及后来的林良实与李金狮和林亚礼的结怨。虽然双林的斗争在2003年划上句号,由黄家定及陈广才上位。但也好景不长,在2008年选民的怨气把马华冲得七歪八倒,这与派系斗争也没多大的关系,那一年马华也没有派系之争,反而是马华在308后加速派系的斗争。这一斗也真的让马华抬不起头,谁敢说今天的廖魏团队,蔡亮队伍型和颜林配及翁孤军上路与派系无关呢?
这派系之分是自然形成的,而且每人有本身的政治理念,哪里是对政治无知呢?
李金友举例友族懂得让政治超越自己,团结一致,从而制造最有利的政治文教环境;而华人因为不懂政治的重要(除非华人懂政治和知道政治的重要),最后变成乞求的逻辑也是不能被接受的。
友党也曾分裂,较严重的有创党人拿督翁的国家党的出现(50年代);阿都亚兹(农长)的另立新党(国民议会党)(1963年);东姑拉沙里的46精神党(1989年)和安华的国民公正党(1998年),但因为分裂之后,主流仍够强大,因此在选举中屹立不倒。
反观马华,虽然发生分裂,情况也没有友党严重,但却两度(20082013年)兵败如山倒,主要是因为马华的表现不称职,未能让华裔选民信服。
因此今天的马华尽管存在派系斗争,或面对开红(行动党)及开黑(马华)的后果,而使到华人成为大输家。但要确保马华壮大和重振的不是红黑之分,不是派系之争,而是马华真的站起来了吗?不论谁来领导马华,他的第一个任务是将马华改头换面,争取应有的地位。正如李金友所说,马华不能有一位不能、不敢面对选民的总会长。既然要勇于面对选民,那么新领导的第一件事是使马华脱胎换骨,以崭新的政治使命带领华人走向有尊严的未来。
如果马华选过后还是依然故我,在原地踏步,那么马华就会一直“黑”下去。这就是说,马华的前途不是停止派系斗争,不是先由黑转红,而是怎么样赢回华人的信心。华人的信心源自于你将给他们的孩子怎么样的未来,这才是马华党选后最重要的第一课。

刊登于2013年12月23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