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6.12.13

从电台取消方言新闻说起 (跃马扬鞭)



如果报章的新闻没有被错误引述的话,则从明年11日起,马来西亚国营电台爱fm(前称第五台)将停播方言新闻。换句话说,我们以后将不能在黄金时段聆听四种的方言新闻(广东、福建、客家及潮州)。
从一个角度来说,这是对传统方言文化的漠视,也是对华族方言的“边缘化”。但从另一个角度来演绎,国营电台长期以来几乎在同一个时间连珠炮式地“轰炸”听众必须听完广东话的新闻后又再听福建话的新闻等等,而且内容千篇一律。究竟对鼓励方言能产生什么样的效用倒是值得商榷和质疑的。
我质疑的是谁“天才”地将四种方言的新闻拢在一起,让听众不得不“洗耳恭听”?如果不是敷衍了事应对华社要求,那就是让方言新闻走过场,以“满足”电台也有鼓励和提倡方言文化。
事实上,也没有人会赞赏或激赏电台这样的年年月月地不断重复相同的新闻。就马来西亚华人来说,听懂各种方言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又何必多此一举?没有理由要听众接受千篇一律的新闻内容只用不同的方言陈述。这对发扬方言和鼓励方言是没有多大帮助的。
我的看法是用方言来炒冷饭而已,没有实质效果。若是有诚意的话,可在不同的时段播出方言节目(不一定要播报新闻)。
当然我们是无法回到六七十年代靠“丽的呼声”陪伴的日子。在那个华语不普及的年代,方言节目确实引人入胜。例如脍炙人口的李大傻讲故事和陈同同的声乐演唱都是一个时代的经典之作。但随着九十年代的降临,丽的呼声也走进了历史。唯一不变的是电台仍在操作,而且时至今日也增加好几个电台,再配合电视的崛起和网络世界的大行其道,我们也实在不必为被淘汰的丽的呼声广播感到惋惜;更加没有理由为了一个不被严肃看待的新闻节目的“腰斩”而大加抗议。
其实,忝为乡团负责人之一,我对方言的提倡与传承没有异议,也希望在适当的场合用方言来表述,以便已经逐渐不被重视的方言得以重新被重视。
虽然新加坡在1979年开始提倡华语,少说方言,更在以后的30年中分成阶段来印证华语的普及和方言不再登大雅之堂;但对马来西亚的特殊环境来说,华语的普及并不需要“牺牲”方言来进行。因为我们的华校自从1920年未使用来自民国的教材,选择用普通话作媒介语,而不像香港选择用广东话作为教学媒介语之一。这要感谢当年时任中华民国驻槟城总领事戴淑原的“高瞻远瞩”,他的拍板与决定也在后来成为马新华校的指南。
如果当年戴淑原任由各州各校自由选择普通话或方言教学,则马新的华校必然因“分帮立派”而出现不同的方言学校。所幸我们的教学采用了普通话,也就使到马来西亚的华人都能讲得一口流利的华语。
戴淑原(1887-1944)是清朝驻槟城最后一任领事戴喜云的次公子。当孙中山于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的翌年,即1912年委任戴淑原出任民国政府驻槟城总领事,直到1930年卸职。在任期内,俨然是槟城华社的“最高领导人”。
1939年,这位著名的客家人在胡文虎的支持下,被推举出任槟州客家公会的创会会长。由此可见,他依然热爱客家乡团和方言的传承,但他更热爱华文教育在普通话的教学下的源远流长而继往开来。
从戴淑原的身上我们看到华语华文的发扬较之于方言文化更为重要和优先,而方言文化应置于华语华文之下而不是本末倒置。我们相信,马来西亚的方言文化不会因为一个方言新闻的被取消而消失,毕竟在华人的社会中,还有方言文化的生存和播种的土壤,若转而要求电视的华语节目被延长和增加的话,当会有更大的效果。

刊登于2013年12月16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