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3.1.14

邵逸夫与红线女 (现代春秋)



一代电影大亨邵逸夫以107岁高龄走完他多姿多彩的一生。他是在201417日离世,世界各地的中文报章和媒体都作了广泛和显著的报导。
由邵逸夫的死让我想起于2013128日逝世的一代名伶红线女,享年89岁,也算是风光一时。巧合的是,他们的离世不过相隔一个月。
虽然他们两人都没有直接的关系,身份也不同,但他们同样在娱乐界各占一片天,名气也各有千秋。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们似乎不约而同地在演艺圈中与政治挂钩,而且政治也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这也许是命运的安排。
我们先说红线女。本名邝健廉,生于19241227日,从小命运坎坷。她在她的“红线女自传”中有剖释她不幸的童年,跟随表演团颠沛流离,在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也曾辗转到香港和内地继续其表演生涯。
1944年她与粤剧大师马师曾结婚,育有21女,其中二儿子马鼎盛是著名的军事评论家,经常在凤凰台等电视台中亮相,算是知名人物;而其女儿红虹更在1981年“离家出走台湾”而轰动一时。红虹原名马淑明,1945年生,也是粤剧演员。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她是红卫兵,与母亲关系冷淡,更曾参与批斗其母亲红线女。
在解放初期,红线女一度得到重用,由于她的声韵别具一格,且又名震海内外,也就应周恩来之邀参加广东粤剧团。她也因之成为中国政府所培养的对象之一。
虽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初期,她受到批评和下放劳改,但在较后据闻她与江青攀上关系而获得“厚待”而被安排教书,但不准用艺名,只能用邝老师来称呼。
与此同时,她也参与了文革时期的样板戏表演,表现出对革命艺术的爱好。但在1976年文革结束后,因为她被指与江青关系“特殊”,而受到调查随后也不再追究下去。
90年代,已入基督教的红虹又获准回到中国与母亲团聚。红线女此时显然已脱离了政治,继续她的表演艺术,直到她在2013128日撤手尘寰。
综观她的一生是一个是争议性的人物,最早(1955年)接触周恩来而心系祖国。1957年被毛泽东接见,且赠送墨宝,顿使红线女身份有所提高。当文革到来时,她又与江青有往来;而在改革开放后,她成了邓小平支持的艺人。她的逝世也得到中共总书记习近平致送花圈。这说明了她是被公认的一代杰出表演艺术家。
至于邵逸夫,人称六叔, 于19071119日出世。1926年她下南洋来到新加坡,与其兄邵仁枚一起打拼娱乐生意。1958年他在香港建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自任总裁,开始他的影艺事业的长征。在那个时候,邵氏电影公司与电懋或国泰电影公司是香港的主要对手,巧合的是国泰的老板陆运涛也是来自马来西亚的,后来不幸飞机逝世,电影王国地位逐渐被邵氏公司所取代了。
由于邵氏一向以来与台湾关系密切,对大陆中共政权有顾忌,也就在政治立场上较倾向台湾的蒋介石,尽量不与中共发生关系。这看在周恩来总理的眼里,因而在1958年他正式提出下列的方针“长期打算,充分利用”。换句话说,在美国与台湾推行反华反共政策下,周恩来准备利用香港来达成统战的目的。
在那个时期,右翼及亲台湾的电影王国的势力和财力比较雄厚,因而很多方面压下左倾的“长城”、“凤凰”及“中联”电影公司。它明显的区别在于邵氏的产品娱乐性高,政治意识弱,若有也是反共的,但因为包装好及娱乐性十足,自然卖座。如果我们不善忘的话,亚洲电影节的颁奖礼是亲国民党的最重要的节目,它先后培养出来的影后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比如林黛、乐蒂、尤敏等等。
正由于香港是个自由的社会,英殖民政府也就不阻挠国民党开展政治活动。
因此我们不必惊讶当年邵氏与电懋带有反共的政策,但转入70年代,当中国在1971年取代蒋介石在联合国的席位后,就意味着美国准备改弦易辙,也自然影响香港的商家作出改变而靠向中国大陆。
果然不出所料,当80年代中国推出改革开放政策后,更多原先支持蒋介石的公司也都转向支持中国,包括邵逸夫慢慢靠向中国大陆。他在后来对中国教育和其他机构的赞助和捐助也就自然而然地不断扩大和增加了。
其实电影事业的转变也与其他媒体一看,以执政者的立场作为导向。当1980年邵逸夫成为无线电视最大的股东后,他就将电视和电影也转向亲中国或最低限度不再反共反华;尤其是在千禧年后,香港的社会也已经为转型做准备,这在媒体的表现上尤为明显。
即使在3年前邵逸夫已卸下董事会主席职,不再担任总裁,但他的影响力是“无远弗届”的。
我们也得以从邵逸夫身上看到香港的未来是与中国大陆息息相关的。因此不论是邵逸夫或红线女,他们都是经历惊涛骇浪后才成功抵达彼岸。但不可否认的是,今天的香港它已经越来越归顺中国了,邵逸夫的慷慨与乐善好施及红线女对祖国的不离不弃,也足以成为香港人民的一个人生座标。

刊登于2014年1月13日《光华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