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3.1.14

回顾华人大团结运动 (跃马扬鞭)



我在去年12月杪的《言论版》中以“华人海啸与政治伟哥”为题的文章中,有提及1971年的华人大团结运动。感谢曾是马华改革派急先锋之一而后又成为民政党骨干的萧国根兄给予回应(见02-01-2014南洋商报言论版),但他侧重提及吡叻州的运动而未涵盖全面。因此我作了下列的补充。
整个运动的因由是这样的:1969510日的大选马华惨败,参选33个国席,只13人中选;而在州议会方面,更是丢失了槟城的主导政权,马华候选人全军覆没,民政党从中崛起。此外马华在吡叻州也被人民进步党打得落花流水。只剩11州。联盟以19席未过半数而未能及时组成州政府。
雪州的情况大致一样,执政的联盟只拥有20席,另20席归反对党所有,在此胶着的状态下,整个国家的政局未能稳定,因而不幸在第3天之后发生“五一三”种族冲突流血事件。也因为这样,马来西亚的政治晋入了寒冷的冬天,全国实施紧急状态。
原本马华中委已通过因政绩欠佳不入阁,但因“五一三”事件突然发生,在半军管制下,马华又重回内阁担任特别任务部长(暂不接受担任有职务的部长)。
就在马华进退维谷之际,一个转机则因国会民主重开(197122日宣布),在政党活动禁令解除下,马华因此得以重新整合。首先在这一年的27日也就是解禁后的第5天,吉隆坡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华人大团结大会,全马各州均派华团代表参与。这个大会是由前财长李孝式主持的,而不是其儿子李裕隆;但李裕隆是当日的演讲者之一,其他的发言者有沈慕羽、顾兴光、李剑桥、杨寿贤、刘集汉、李三春、杨金殿及李孝友等。
除了陈修信慷慨陈词外,大会也通过六点宣言,并即席成立“马来西亚华人促进团结委员会”。
接着在隔天(也就是8日),又在怡保举行激动人心的华人大团结集会,陈修信获得支持与肯定成为“华人最高领袖”。这也是他梦寐以求的身份与地位。继之,在314日在芙蓉又举行了华人大团结大会。这时陈修信明显地提出要华人团结在马华的旗下并作为支持他的后盾。
可是与他唱反调的是马华署理总会长许启谟。他形容隆怡的大会是沙文主义的大会。加入支持许启谟的是陈东海,他辞去马华中委职位而获得陈修信接纳。在此时除了马华上层闹分裂外;陈修信与华团工委会也出现裂痕,主要是华团工委会准备注册成为一个社团,而陈修信大加反对,认为此组织应归顺在马华麾下。正在争执方兴未艾的当儿,槟州华团于425日也举行大集会。这个大会在民政执政的州内举行显得有些尴尬,难怪民政没有代表参加。
果然不出所料,这个组织(马来西亚华人全国团结运动)在马华反对下未能取得注册而胎死腹中。换句话说,华人大团结运动始于2月,却在同年6月宣告结束,前后未达半年光景,对陈修信是一大打击。
虽然马华与华团在后来“分道扬镳”,但最早成为马华“改革”急先锋的是吡叻州。这个州在林敬益、梁祺祥等人的领导下,轰轰烈烈地让马华在吡州如同“置之于死地而后生”;尤其是林敬益更是一马当先为陈修信摇旗呐喊。在1972年的元旦日,他三级跳地被陈修信推荐成为上议员,并出任特别任务部长,掌管华人新村。
可是当1972年较后时,敦拉萨决定将人民进步党拉拢过来组成联合政府,却被改革派认为如同刮马华一个巴掌,也就引发吡州马华大举反对。陈修信在一怒底下,开除梁棋祥州署理主席。继后林敬益也表明支持吡州马华的反对立场,结果得到李裕隆、陈忠鸿等吉隆坡马华改革派人物的支持。
由于陈修信不容于改革派在马华内搞对抗,一批骨干分子或被开除或离开马华而投身入民政党,他们包括林敬益、梁棋祥、李裕隆、陈忠鸿和萧国根等人。
当林苍祐打开双手迎接这批人士加入民政后,民政在吡叻州获得开枝散叶,并成为民政的第二大本营。但不论民政如何努力,它仍然排在马华之后(巧合的是,在2013年的大选马华也是输剩11州)。
陈修信感到遗憾的是,在开除林敬益后发现潮流不向着马华,而是朝向收编的反对党,只好在1974年自我结束政治生涯。在此之后,联盟摇身一变成国阵,但今日的国阵好像又回到联盟时代,真是始料未及。而鼓吹华人大团结运动的林敬益等人却转过身来高谈民政是“马基”政党,不是“华基”政党,有些难以思议。
反过来,高唱华人大团结运动的马华如今则是面对华人离异的困境。政治的多变与善变 ,由此可见一斑。

刊登于2014年12月13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