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14

平面媒体与电子报 (天下纵横)



一位在中国受教育的学生在撰写其论文时,问及我一个问题:电子报会否有一天取代平面媒体?
这个问题我在数年前时曾应邀与当下的记者交流时也是有人提出,当时我的答案是:在未来的20年内,平面媒体仍然存在,不可能被电子报所取代,因为电脑的普及不等于操作者通过电脑阅读新闻,他们大部分是通过电脑玩游戏或寻找所要的资料,也不是新闻资讯。在这种情形下,平面媒体仍有生存的空间。
今天我再被问及这个问题时,我的答案又有些不同。我说,电子报已从中崛起,而且正在朝向与平面媒体“和平共存”的年代。既然电子报多由平面媒体所操作,也就不会刻意发展电子报来取代平面媒体,因此在未来的廿年,平面媒体也是不会消失的。
所谓的平面媒体是指传统的报纸。传统的报纸正常地发展也有200年的历史。就华文报而言,它是从文言文开始,而后才以白话文来取代。而且在开始时,旧时的报纸新闻很简单,没有标点符号,让人一气呵成地阅读。 老实说,若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没有文言的功底,没有读过“四书五经”的人,是不可能看懂报纸的内容。这就是说,早年的报纸是为读书人或说知识分子而设立的,其读者群不多,只有直到孙中山在搞革命及康有为在鼓吹保皇思想时,报纸才大行其道而蓬勃发展(这是廿世纪初叶的事)。
这个时候,报纸是为各自的集团服务的,文字也大众化了。例如在槟城有支持保皇党的《槟城新报》;有支持革命的《光华日报》,进而演成笔战,并让人看到报纸已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这两种思想反映在康有为及梁启超属于保皇派,推行行政乃至君主立宪,不赞成废帝制。他们是支持光绪皇帝的,以向慈禧太后的封建思想进行激烈的斗争。但又与此同时,他们也向孙中山革命派展开无情的斗争。就这样,报纸成为宣扬理念和思想的重要阵地,也是最有效的宣传工具。
当华文报业进入抗日的年代(1937-1945),就全面向日本帝国主义斗争。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华文报纸在掀起人民的斗志方面,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读者终于看到“舆论”的重要性。所谓的舆论即指民间的意见和立场透过报纸来表达,它不一定是当权派的。于是报纸也渐渐成为党派的文化阵地。
就这样,当马来西亚独立时(1957年),华文报的立场也就跟着改变,其一是热切地鼓吹爱国思想,以马来西亚为祖国,而中国已是华人的故乡,不再视中国为祖国了。其二是在政治上以华社的取向为准则。其三是成为政府传布政策和措施的阵地。这之中有一个奥妙的地方就是各个报纸每一年都要申请更新出版准证(KDN),以便继续出版。直到2011年,政府才取消每年更新准证的法令。这一大步的改革除了向“民主”看齐外,也鉴于电子报的兴趣,单就控制平面媒体已是不能达到支配舆论的目的,倒不如索性网开一面,让平面媒体和电子报百花齐放。平面媒体在今天“享有”某些自由,主要是各语文报章在多年斗争取得的成果之一。
今天它们又面对电子报的冲击。在这种情形下,平面媒体也不得又加入电子报行业。于是一份报纸有两个取向,一个是“平面媒体”;另一个是“电子报”。
可是在内容决定报纸(不论是平面或电子报)生命的大原则下,电子报将会与平面媒体“共存共亡”。如果平面媒体支撑不下去,它就不可能革新内容和满足读者的需求。如此一来,电子报的发展也受到局限,毕竟电子报的独立生存不易,《独立新闻在线》的被逼停刊就是经济问题所致;反之,若平面媒体有生存的空间,它们就会带动电子报的平行发展。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平面媒体会与电子报继续生存至少20年左右。

刊登于2014年1月20日《号外周报》第668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