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拉越首席部长泰益玛目终于同意退位,结束其33年的首席部长生涯。而在退位后预料在2月28日后将接任砂拉越州元首。
这种职位的转变表面上看来是“再升一级”,实则任谁都知道州元首是“君主立宪”制下的团结象征人物,实权是抓在首席部长手里。因此人人都想争首席部长而不愿担任州元首。
举例来说,在1981年丢失首席部长职而转任州元首的阿都拉曼耶谷就十分的勉为其难,即使是在1985年期满后他还是念念不忘“创造奇迹”。在1987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制造“明阁事件”,差点整掉其外甥泰益玛目的州政权,更为自己卷土重来而不惜与其外甥公开决裂。
事实上,砂拉越的政治斗争几乎是围绕在首席部长的位置上。
当1963年9月16日砂拉越加入马来西亚之后,出任首席部长的是来自国民党的达雅人加隆宁甘,但因与中央政府及首相东姑阿都拉曼施政观念不同起冲突而在1966年被罢黜,后经过官司斗争,加隆宁甘又再复职,但在州议会内加隆宁甘失去支持而下野,换上保守党的施里达威出任首席部长。
虽然西马因1969年发生“513”种族冲突流血事件,导致民主议会顿时中止,但砂州大选则在1970年举行,主要是中央政府已和当地的政党达成秘密协议,只要选举一结束,就拉拢左翼的人联党加入联合政府。在当时被献议组成联合政府的成员有土著党、保守党及人联党,而把国民党排斥在外。这样一来,土著党的领袖阿都拉曼耶谷出任新首席部长,这位曾在中央任教育部长的新贵被认为是“亲中央”的。
他的一项政治荣誉是不久后促成土著党与保守党合并成“土著保守党”,而在1974年的州大选取得胜利继续成为执政党。
此外,阿都拉曼耶谷最显著的政治成果是1974年代表州政府与砂共和解,结束游击战争(但另小部分砂共则坚持至1990年才放下武器,走出森林)。1979年州大选时,人联党有质疑民主行动党派出11名候选人,8人对准人联党,另3人对准国民党,没有候选人与阿都拉曼耶谷(首席部长)的政党候选人较量,因而成为后来人联党倒向支持泰益玛目的一个有力依据(这次州大选行动党全军覆没,但人联党及国民党则有3席让独立人士拿下)。
在1987年时的所谓“明阁事件”是指1987年3月11日砂拉越政坛报突然刊载头条新闻指称4名州部长及3名州副部长已辞职,理由是不满现任首席部长泰益玛目。
由于事件是在吉隆坡的《明阁酒店》私密开会,因而被称为“明阁事件”,共有28名州议员(总数是48人),即超过半数州议员“兵变”,要求罢黜泰益玛目。
在此千钧一发时刻,泰益玛目当机立断举行闪电大选决胜负。于是一边是国阵的候选人共48名,另一边是阿都拉曼耶谷领导的前进集团共42名候选人(达雅党21名及砂民党21名)。
在当时,民主行动党也被认为是前进集团的“秘密伙伴”。
人联党选择在这次的闪电大选中与前首席部长交锋,双方口诛笔伐,内容暴露外人所不知的内幕,例如前首席部长阿都拉曼耶谷指责现任首席部长滥权;而人联党主席黄顺开也驳斥前首席部长滥权和徇私,并认为泰益比耶谷来的开明与务实,他也指责耶谷用不光明的手段搞“明阁酒店政变”事件,并认为耶谷重返政坛对人民没有好处。
这闪电州选也终于有了结果,国阵夺得28席,前进阵线夺得20席。阿都拉曼耶谷重返政坛梦碎;而泰益玛目更进一步巩固政权,但黄顺开则以23票败给砂民党(前进集团)的张昌资,从而结束了其政治生涯。
自此之后,泰益玛目不再让来自内外的势力将他扳倒,他反而在砂拉越及党内建立起个人绝对权威而不受挑战的“政治巨人”,虽然他晚年有与其舅父阿都拉曼耶谷“冰释前嫌”,但双方能拥抱多深也不得而知。
其实,泰益玛目者次退位的传言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其历史痕迹。在2011年州大选时,泰益因为饱受舆论的批评与责难,促使他不得不在竞选期间承诺他将会在任期一半之际退位。这意味着,泰益玛目早有言明在先。
不过有鉴于砂拉越是国阵的大票仓;尤其是土著保守党更是逢选必胜,也就成为地位最稳固的政党。在2006年州选时,土保党胜完所有的州议席,共35席(砂州共70个州席),对巩固国阵政权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优势也在2011年的州选重复,证诸了泰益玛目尽管面对多项指责,他还是国阵胜利的关键人物。
在2008年及2013年的国会选举中,土保党也是先后赢得所有参选席位,共14席。再有一点是:当1994年巫统东渡沙巴时,砂拉越仍未做出改变,依然由土著保守党代表土著及回教徒的利益。这一传统的维持也使到泰益得到当地人民的支持。但随着这次身份和地位的改变,又让人想起1981年砂州政局的翻版,当年被促提早下台的阿都拉曼耶谷在无奈地下升任州元首。现在则是轮到泰益玛目步其舅父的后尘,这一前一后反映了他们的命运是一致的。
今天,泰益玛目已没有多大的选择,他除了退位转任州元首是最好的出路外,再也没有更适合的位置把他另放。
有鉴于他的年事已高(78岁),因此他也不可能像阿都拉曼耶谷那样再叩首席部长大门。也因为他将出任州元首,则其选区进行补选也是在所难免了。
刊登于2014年2月13日《东方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