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0.2.14

“以党治国”是亚洲模式 (直挂云帆)



“以党治国”和“党政分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一个指执政的政党以党领袖和党政策来治国;后一个意指执政党和政府是可以也应该分家的,不能混为一谈。
在西方的国家,似乎流行“党政分家”,就是执政党的政府领袖不一定是党的实权领导人,党被当成竞选工具,不具实权。因此出任总统或总理职称的政府领袖并不一定要听命于政党的指挥棒。最明显的莫过于美国和英国。其国家领袖奥巴马和卡梅伦就分别不是美国民主党的主席和英国保守党的主席。因为长期以来,西方的政治习惯于让党政有一些距离,而不是二合为一。由于这样,通过选举当选的总统和在下议院取得大多数席出任首相或总理的人,也就成为西方的政府领导人。
但是在亚洲国家,盛行和流行的是党政合一,即使走西方政治路线的台湾,也正向亚洲的政治传统靠拢。比如马英九在当选总统后就坚守当国民党主席;而民进党主席苏贞昌也力争成为下一届总统候选人。这就显示出“党政合一”的重要性。
当然在共产国家“以党治国”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在政治正确底下没有选择的余地,所谓的“政治正确”是指作任何决定,都要以党的利益和意识形态为依归,而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规定。正因为一切以政治和政党的利益为导向,也就出现“政治正确”这说词了。
就拿中国来说,当1959年毛泽东放弃国家主席的头衔予刘少奇后,也在有意无意间出现了隙缝。因为毛泽东仍是党的主席,而刘少奇是党的副主席兼国家主席,他是不可以凌驾毛泽东之上,偏偏在下来的“大跃进”运动及其他政治事件上,刘少奇的路线也就出大问题了。他被认为没有服膺于“政治正确”这条规律。当1966年文化大革命来临时,刘少奇就被批判和靠边站;更因之成为阶下囚含冤逝世(1969年)。由此可见,在政治挂帅下,在以党治国下,任何政府的领袖都不能乖离党的政策和指导思想。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卷土重来的邓小平也没有忘记“政党合一”的重要性,在对体制作适当改革的当儿,也巩固了党的权威。例如在后来废掉党主席后,便以党总书记来取代。但为了强化总书记的权威和权势,又安排他必须兼任国家主席和军委会主席。这也是中国总结教训后得出的结论。在文革期间不设国家主席,而在文革后又将党领导与国家主席乃至军委主席分开,也就多少削弱总书记的形象。如今中国将三个重要职位由一个人担任,实行三结合,充分地显露总书记的权威是最大的。从江泽民到胡锦涛到今天的习近平,正说明了这样的体制是反映了“以党治国”的理念不变,而且在政治正确下,任何的取向都要以政治原则做为导向。
马来西亚忝为亚洲的国家也不例外,虽然马来西亚走的是民主政治,但它的传统是“以党治国”的。这个理论是在1955年马来亚举行第一次普选后设立的。当年有两大政党在争夺执政权(尚未独立,自治政府),一个是由拿督翁领导的国家党;另一个是由东姑阿都拉曼领导的联盟(所谓的联盟是由巫统、马华及国大党组成)。
原被看好拿督翁领导的国家党会胜出(因为拿督翁也是巫统的创办人,后另起炉灶,在马来社会具有崇高威望)。讵料在种族代表性不足下栽了筋斗,联盟也就起而成为自治邦的政府了。
在当时联盟的三党领袖都入阁,除了陈祯禄因年事大改由其儿子陈修信出任部长外,巫统主席的东姑和国大党主席善班丹都入阁,而且是由东姑统领政府,并带领党政与英国谈判独立。
1957年马来亚独立时,以党治国的概念就形成,虽然未有宣之于口,在东姑看来,这个政府是由联盟组成的,但更贴切地说是由巫统主导的。因此他在1959年不苟同马华新总会长林苍祐要求的至少1/3国席,双方终于闹翻。这反映出政党利益是大于一切的。
由于联盟在独立后的1959年大选及1964年的大选都取得胜利,也就逐渐形成“以党治国”的体制,除开东姑是首相外,马华的总会长陈修信在内阁排名第三(正副首相排在第一和第二位),接着是国大党主席善班丹排第四。
不过1969年的大选却改变了马来西亚的政治结构。在新的结构下,更突出和强调“以党治国”的理念。因为大选后第三天不幸发生“513”种族冲突流血事件,经过紧急状态及政党政治重新洗牌后,马来西亚在1971年才恢复国会民主。
经过血的洗礼后,马来西亚的政治生态已大不相同,遂使1970年即成为国家第二任首相的敦拉萨有感而发,在就职仪式上(1970.9.22)他明确地指出,这个国家是“以党治国”的,他说:“这个政府是基于巫统组成的,政府必须依随巫统的要求和愿望”。在这个大前提下,敦拉萨也巧妙地拉拢反对党与中央联盟政府合作,被拉拢的政党有回教党、民政党、人民进步党及砂人民联合党。
因为政府在后来将内阁和职位让其他政党加入,实行所谓的“权力分享”,也就冲淡了“513”后一党独大的色彩。。
但不论是联盟或后来的国阵(1974年),不变的是巫统是整个阵线的核心,其他的政党也只能围绕巫统而转。在当年国阵已扩大成9个成员,不再只局限三个成员。换句话说,马华公会的角色降了一级,这也是为什么它在后来曾与民政党斗个天昏地暗,直到2003年才偃旗息鼓。
当转入2008年的308政治海啸后,巫统在不断强化其政治角色时,却出现华基政党不与“以党治国”起舞,比如马华总会长蔡细历不参选,民政党老大许子根也不参选,这与巫统的风格显然是不同的,也是消极的做法。今天马华的廖中莱又扭转回来当老大和矢意入阁,也就反映出它与巫统一样,要“以党治国”,否则如何当家又当权?只是民政的马袖强及人联党的陈华贵如不再上阵,则他们将如何强化党在国阵的地位?也是耐人寻味的。
无论如何,在亚洲来说,“以党治国”是普世概念,“党政分家”越来越没有市场。

刊登于2014年2月20日《东方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