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举行的马华代表大会通过重新入阁的议案是预料中事。这意味着兜兜转转,自我折磨九个月后,马华终于“纠正”了“不入阁”的错误;准备像以前那样,再度重返政府。但马华是“哀兵入阁”或“光荣回巢”则不得而知,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无论如何,马华重新入阁在整局上是摆脱了自我设下的枷锁,也是朝向恢复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步骤。既然马华认定本身在国阵(执政)体系内又没有脱离国阵,因此先前通过不入阁的提案实在是既矛盾又不实际的。这之中只是一道简单的方程式:要么退出国阵成为反对党,也就不必为“入不入阁”而烦恼;要么留在国阵参加政府,这也是身为执政党的基本权利。至于能否达到马华“当家又当权”的境界则又是另当别论。换句话说,今天的马华在廖中莱的领导下,正在做的就是纠正错误,不再莫名其妙说自己是执政党可又不是政府一员。
不过在另一边厢,蔡细历则不看好廖中莱的重新入阁能收到什么样的效果;尤其是与廖中莱争总会长职失败的颜炳寿更是对准马华的软肋和“死穴”提出了四大质问。他在2月19日发表的声明中尖锐性地提出“此时入阁是最坏的时机”。这话说得有些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让人感觉到颜炳寿是在讲气话而欠缺道理,理由是马华从一开始就是执政党一分子,从来都没有离开政府;即使在1969年大选失利后马华曾有过“不入阁”的议决(党中央委员会,非特大),但很快的因“513”种族冲突流血事件发生,马华又回到内阁。这就是说,马华由始至终不论选举成绩如何,都在政府体制内,也没有所谓“时机不对”这码事。因此我们有必要剖释颜炳寿的四大论据的依据是否站得住脚?
其一的所谓诚信危机。在颜炳寿看来马华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又要推翻不入阁议案,是与反对党一样,背信承诺。
关于这第一点,并不是马华对选民承诺的背叛,而是马华自我设陷后的自食其果(代表投票不入阁,非公投结果),因此颜炳寿的“对人民背叛论”是不能成立的。
其二,颜炳寿认为“领导危机”的出现是因为新领导层在改革上尚未见其效之际,就仓促发起特大入阁将使党员难堪及面对选民的抨击的窘境。这段话也牵强附会,因为正如前面所说是马华自己不入阁,与选民没有直接关系,他们也不会因马华改变立场“入阁”而迁怒马华党员。毕竟马华入不入阁是“家事”,外人无权干涉,也与华人支持马华与否是两码事。因此颜炳寿的论据是薄弱和站不住脚的。华社也没拿入不入阁当成“领导危机”的标准。
其三,颜炳寿的“公正危机”是指这样的特大显示领导层的取巧心态来达致目标,对百万党员是不公平的。其实,马华当初通过不入阁的目的是要警惕和“惩罚”华人选民:若不支持马华就没有代表在政府内办事,不是以此作为民意的“判决”。换句话说,马华特大不入阁的议案不是惩罚“百万党员”的,而是间接要华裔选民表态,这之中不存在“公正危机”这码事。华裔何曾把马华入不入阁的事当作“公正危机”来看待?
其四,颜炳寿认为倘若马华入阁的人数减少及相关部门职务相对次要,将会给马华带来灾难性的考验,也涉及“尊严危机”。但必须弄清楚的是,马华入阁成员的多寡是马华与国阵的内部协调或说智斗的结果。诚然,华人的支持减少将影响马华在政府内的代表性,但只要马华一日留在国阵,它就有权利也有义务参加政府的事务,并争取较大的权益,除非巫统不要它。
无可否认的,因为选举失利,对马华的尊严有损是不争的事实,但怎样拿回尊严的关键在于马华领导层的改头换面,而不是坚持不入阁就显得有尊严。与此同时,既然不离开国阵,马华在什么时候才是入阁的好时机?如果按照马华308到505这5年来的表现则不论在哪一天都不是好时机,或则颜炳寿可以告诉大家什么时候才是好时机?不然他的言论还是较多意气用事的。我无意吹毛求疵,只想告诉颜炳寿搞政治有时也要讲求时机和逻辑的。
无论如何,颜炳寿也不必过于杞人忧天,他可以静观或冷眼旁观廖中莱能够走多远,而不必急于在开步走时就横加阻力。如果廖中莱做不好,他还是有机会的;如果廖中莱做得好,那他加入其中也无妨。
刊登于2014年2月24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