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4.4.14

“摩洛国”成立的政治意义 (直挂云帆)

菲律宾政府与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经过长期的谈判与协商后,终于在327日签署历史性协议,同意结束长达45年的血腥斗争,并在菲律宾南部的棉兰佬岛成立“邦萨摩洛”(Bangsamoro)(即摩洛国),但这不是一个独立国家,而是依附在菲律宾体制内的一个拥有较大权力的自治邦。基本上相等于中国同意香港成立特别行政区,因为“摩洛国”是个“亚国家”,没有国防、外交、货币和公民的主导权(这一切仍归菲律宾政府管辖),但拥有税收、矿产及12海里内渔获的一切收入的75%
这项协议的签署仪式只有马来西亚首相纳吉应邀参加见证,因为马来西亚从一开始就是摩洛与菲律宾的调解人,其中的错综复杂关系也非三言两语得以交代清楚,但阐述摩洛与菲政府之间的微妙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以便从中了解为何会有“摩洛国”的出现。
这个国家由7107个大大小小的岛屿组成,总面积是29万平方公里,其中11个较大的岛屿,共占96%的土地,包括吕宋岛(马尼拉在此岛内)、萨马岛与棉兰佬岛。直到目前为止,总人口逾9千万人,逼近1亿人大关。
在这方面,有不到5%的人是伊斯兰教徒,他们主要集中在棉兰佬岛、苏禄群岛及巴拉望岛,这些被称为摩洛(Moros)人估计有4百万左右。自从70年代以来就给菲律宾带来了头痛的问题。
其来龙去脉是这样的:
与其他东南亚国家大致相同,菲律宾在战前就面对民族主义、共产主义与伊斯兰主义的影响。最早成立的是菲律宾共产党,它成立于1930年(与马共成立的年代一样)。在1942年,菲共成立了 “人民军”,正如马共当年一样,成立人民抗日军与日本侵略者作战,它也宣称与美国合作抗日(当年马共也与英军联合抗日)(但美国不予认同)。
战后,菲共的游击队(称为虎克Huk)派出五位候选人参加竞选而胜出,结果被指涉及使用“恐怖策略”而被取消资格。于是在1946年开展其“革命斗争“。
1969年,菲共成立其本身的“新人民军“(NPA),也在斗争的过程中于1986年与新上任的阿基诺夫人科拉松总统达成停火协议,但无法生效。在2001911事件后,美国将菲共及新人民军归类为“外国恐怖集团”,和解更是无望。
与此同时,政府也开展招降工作,以致菲共人员在80年代仍有15千名至25千名间,但在2004年时,只剩下约8700名军事人员。换句话说,菲共的军事威胁已大大地减低,不再成为协商的对象,但不能完全忽视它的存在和可能造成的威胁。
另一方面,位于棉兰佬岛及苏禄群岛的摩洛人在60年代当马来西亚成立时,身为沙巴政府首长(先是州元首,后是首席部长)的慕斯打化(他是来自苏禄的人)与摩洛的领袖有密切的往来,并提供训练场所。菲律宾也一度指责马来西亚怂恿此类不法活动。
1969年时,摩洛分离主义分子开始与外国联系,1971年时,摩洛领袖努密苏里(Nur Misuari)是其中一位(共90位)曾获得受训者。他宣布成立“摩洛民族解放阵线”(Moro 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MNLF)。这位在菲律宾大学毕业的学生,很快的获得外国的回教国家及团体的支持,包括马来西亚、印尼、利比亚、沙地阿拉伯等。由于势力迅速成长,它也把“棉兰佬独立运动”(MIM)吸纳进来。
因为有了外国的撑腰,摩解与政府的关系日渐紧张,在1973年时更成立摩洛民族军(BMA),矢言要在菲南成立独立的摩洛国。单单从1973年到1976年,双方冲突造成逾十万人丧命,而有50万人成为难民。
为缓和局面,菲政府在1976年同意和谈,也达成的黎波里(利比亚首都)协议,努密苏里同意放下武器,换取菲政府承认,而菲南的13个省则成为回教自治邦。
就在那个时候(1976年),摩洛民族解放阵线却告分裂,其中一派在士南末哈森(Salamat Hashim)的领导下成立“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Moro Islamic Liberation Front)(MILF)。他宣称摩解(MNLF)不再具有条件达成和解,乃自立门户。于是“摩解”与“摩伊解”双方开展了“代表权“的斗争。
在这方面,摩解先是占上了风,在1996年,摩解与政府达成协议,努密苏里不但成为特别自治区的省长,而且也成为菲南和平及发展理事会的主席,他获得大量的经济援助,以致出现了贪腐的现象。
2001年,努密苏里的朋党饱中私囊,逼使摩解另选省长和主席。此举也激怒努密苏里反叛和开展攻击行动。当他逃到马来西亚时则被马政府送回菲律宾受审。就这样,摩解的角色也逐渐被摩伊解所取代了,代表性大不如前。
摩伊解的领袖土南末哈森是开罗阿查哈大学的毕业生,他招募许多回教徒加入,支持者超过5万人。
1997年,菲政府也开始与之谈商,但收效不大。2000年,因奥查密斯市内渡轮发生爆炸案,肇39人丧生,遂使到埃斯特拉达总统下令中止会谈,全面向摩伊解开战。
虽然如此,摩伊解仍顽强跌斗争,而它所订下的目标也不是太高,不企求独立国,只要一个“亚国家“,终于让菲政府认识到摩伊解是最大和最有代表性的叛军组织。为了菲国的和平与安定,双方在2012年达成初步协议,才有了今年327日的成果。
这样的协议,对回教国家来说是喜讯,也是值得欢迎的,因为摩伊解还未被美国标签为恐怖组织时,菲政府适时地切断摩伊解与阿蓋达(基地恐怖组织,奥沙马宾拉登所创)的关系,也算是及时挽救了整个局面倒向恐怖活动。

对此而言,世俗的“摩洛国”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正值世界在向恐怖组织宣战时,也考验阿奎诺三世总统在任期届满前(2016年)能否顺利地建立起“摩洛国”,毕竟还是提防菲共和“摩解”等组织的发难,因为它们并没有直接受惠。
刊登于2014年4月3日《东方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