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4.4.14

“华总”“中总”一样大?(天下纵横)



马来西亚的华团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或说“时机成熟”下,就会出现名字的更改或突出其代表性,以显示其权威和属于特定的组织。
最先印入眼帘的是“华总”这个组织。它原先是每一个州的华人大会堂或中华大会堂所共同组成的。在所谓“众志成城”下,这个被认为华人最高权威的组织先组成马来西亚华人大会堂联合会筹委会,而在90年代在林玉静的领导下正式宣告成立。
最初的时候,这个组织的简称好像叫着“堂联”,但后来有人提出“堂”字带有私会党或武术的味道,如“某某堂口”之称,总觉得不大好听,也有些刺耳。于是一些人也就给它安了一个很威严又有代表性的名字,叫做“华总”。这一称呼从字面上来看是华人的最高组织,因此认为“华总”不但可以提高声价,而且也能够显示出其气魄。
当人们叫惯“华总”的时候,人们又想到另一个代表性的组织在名称上似乎又矮了一截,也就左思右想终于又想出一个好名称来,干脆叫着“中总”吧!
不过这样的来龙去脉还得解释一下:在全马各地,最早有商会组织的首推槟城。在1903年时称为“华人商务局”,后来正名为“中华总商会”。不过它的英文名字始终没有改变,从一开始到今天就称为“Penang Chinese Chamber of Commerce”,只是华人爱改名,从“华人商务局”改成“槟榔屿中华总商会”;再改成“槟州中华总商会”。此外,在槟城之后是雪隆中华总商会的成立(1904年),接着在全马各地都有中华总商会之设了。
为什么所有州的商会都称为“中华总商会”?那是因为它成立之初就被视为一个州或一个地方的华商最高机构,不但可以商号入会,而且也容纳商团于其中。因此在一个长时期,人们都叫惯“中华总商会”,不觉得它有越俎代庖,反而认定它是华商的总会。
1947年时(当时新加坡尚未脱离马来亚联邦),就有一个总会诞生,全名称之为“马来亚中华总商会联合会”。如果我们不健忘的话,在1947年华商联合马新各民族为抗议“马来亚联合邦协定”之不公,在马新开展了历史上有名的大罢市。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的联合主席是陈祯禄(他当年是马六甲中华总商会会长),而马来亚中华总商会联合会的主席是新加坡的李光前。当“大罢市”结束后,李光前认为适可而止,不要再有第二第三的大罢市举动。
严格地说大罢市并没有取得积极的成果,因为英国拒绝修改“马来亚联合邦协定”或用“人民宪章”取代。
当马来西亚于1963年成立后,这个组织就有了变化,而名字也改为“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合会”,以示全马的总商会合组成一个完整的工总商会,简称为“商联会”。
因此当一提到商联会时,人们会自然地认为是全马华商的最高机构。后来当华人大会堂的总会改成“华总”时,“商联会”还是依然故我不作名称的改变。
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商联会在组织上被认为缺少“华总”的权威性,于是在数年前“商联会”提出易名为“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以抬高其形象。但其他各州沿用“中华总商会”多年,若要求各州改成“中华商会”少了一“总”字就被视为自我矮化而不恰当。
就这样,商联会一律改称“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而其他各州各地则用回原名不作改动,听起来好像是重叠或在组织上有些混淆不清。
大概中华总商会(它已经脱离华总,自行独立,不再是附属会员),在感觉上有被“华总”压在上头,也就在最近来一个大变动,这一变动也真是与“华总”相比不遑多让了。
现在大家都知道“中总”代表了“中华总商会”,在名称上“中”字大或“华”字大,大家都说不清楚了。但看来看去,好像一样大,毕竟“中”和“华”代表了炎黄子孙和中华民族的后代。这样一来,在不分上下,大家心里都觉得舒服了。
就在“中总”改动的时候,另一个组织,一向称为“马中经贸商会”也干脆改成“马中总商会”。既然中总不用总商会,马中经贸商会也把自己托高起来。
这样一来,三大组织各安其名,又“各得其所”,何乐不为呢!

刊登于2014年4月14日《号外周报》第679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