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才事隔5年,又有人针对华裔的身份和地位给予质疑。这一回是马来西亚回教徒连线(ISMA)主席阿都拉再益直言不讳地说,在英国殖民地时代被英国人带入马来半岛的华裔是“入侵者”(Intruders)(Penceroboh)。
他认为本身的言论是在反映“史实”,没有什么不妥,也不会造成任何伤害。
他还这样说,这是马来主权的国家,非回教徒应对本身在这个国家获得比实际需求还多的成果感恩。“非回教徒务必从睡梦中醒来,包括了解他们在这个国家,根本无权决定回教徒的未来”。他似乎针对近日来沸沸扬扬的回教刑法的争议作出评论。
犹记得在5年前,也就是2008年8月峇东埔补选时,巫统当地强人(升旗山区会主席)阿末依斯迈用了一句寄居者(Pendatang)来形容华人,结果引发轩然风波。在补选过后,巫统不得不采取行动冻结阿末依斯迈党籍3年。
虽然在后来阿末依斯迈被缩短冻结令,也试图卷土重来,但情势似乎不被允许,就这样阿末依斯迈沉静下来。但他在2008年卷起的千层浪却让华人历历在目而记忆犹新。
如果说,阿末依斯迈只用了“寄居者”就惹祸上身,我们不知道ISMA主席的言论是否超过底线,这有待检察机关审查。因为已有朝野政党向警方报案。
我们在此先不探讨法律条文,而是针对历史来演绎什么是“寄居者”和“入侵者”?而这样的指责又是依据哪一类的历史作为依据的?
事实是当马来亚乃至马来西亚未独立前,它不错曾是四个国家的殖民地。从葡萄牙(1511-1640)占领马六甲到荷兰占领马六甲(1641-1824),再到英国进入马来亚和马来西亚(1786-1957)的进程中,有3年8个月是被日本军国主义者所占领。在这5百年的殖民统治中,并没有所谓华人或中国通过军事力量入侵马来亚及后来的马来西亚。最著名的是郑和(明朝)的七下西洋的历史故事(公元1405-1433年)(马六甲王朝创建于公元1402年),但郑和的船舰并未侵占了马来亚任何地方,也只留下一些华人居住在马六甲。根据巴素博士著《马来亚华侨史》指出,在1641年时,马六甲的华人不过3,4百名。从史实及人数来看,华人是“入侵者”的说法根本无法成立,他们是在荷兰的统治下与当地的马来人一起过着被殖民的生活。“娘惹与峇峇”的土生华人就是从马六甲开始而在马来亚形成一个独树一帜的氏族。
及后当英国在1786年占有槟榔屿后,它就从中国及印度引进大批的劳工以发展槟城。迨至英国在1826年组成海峡殖民地(新甲槟三州府)后,它就控制了马六甲海峡。通过甲海峡英国商人将大批的鸦片贩运入中国(中国人一度被形容为东亚病夫)。当林则徐于1839年在虎门焚烧鸦片后,英国就动用炮舰在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更在1842年占领了香港。
于是英国又继续通过香港将大批的华工引进马新各地。这一批批的华工如同被卖猪仔运入马来亚“待价而沽”。他们穷得只剩下一条裤子,不但赤手而来,身无分文,更是没有武器,只是来到《南洋》谋生,并与当地的马来人和原住民繁荣了马来西亚和东南亚各国。这就是说,在鸦片战争后大批华人的南迁是被英国引进来当苦力,不是英国的“入侵附庸”。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极少数的华人因而“发财”和赚大钱,但绝大多数人是胝手胼足的一群,在早期更是无意成为马来亚乃至马来西亚公民。直到独立前后才被鼓励登记成为公民和选民。这个过程也是巫统与英国及当时的马华所达致的。
当1957年8月31日默迪卡呼喊声传遍马来西亚后,华人已被承认与其他民族一样,是这一块土地的一分子,也是国家的主人之一。
因此从历史上来看,在独立前数以千万计的华人是经过艰苦的奋斗后才被确定他们的国民身份,绝对不是“寄居者”;尤其是在国家独立后,马来西亚已被承认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也没有质疑华人的归属与权利。
既然华人不是“寄居者”,则什么时候华人突然变成“入侵者”?华人什么时候像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日本那样用大炮打开马来亚的大门?
在这方面,华人不仅没有后台和舰队,反而在九死一生中乘坐帆船飘洋过海来讨生活。我们的父辈如果不是用血汗和泪水打造这个国家,马来西亚不会有今天的昌盛与进步。
在独立后,华人更用行动建设这个国家,且申请成为公民。所要求的是能生活在阳光普照下获得公平与合理的对待。因此华人被形容为“入侵者”是极大的侮辱和对历史的颠覆,完全乖离事实。
如果阿末依斯迈的言论已不能自圆其说,那么阿都拉再益的言论又如何能站得住脚?
无疑的,他的言论已伤害所有的华人,这对塑造一个马来西亚的理念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刊登于2014年5月12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