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涉足教育,也萌起了比较现代教育与过去教育的差异,这样的比较是十分有趣的,而且也是很重要的。
首先在五六十年代,家长没有强烈的名校观念,只是选择就近的学校把孩子“塞”给老师。就我本身来说,就有这种深刻的体验,主要是母亲不识字,但又觉得受教育的重要性也就在孩子适龄之后就将他们送到学校。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只是第一天带我去上学,接下来的日子都是我一个人上学和一个人放学,因为离家不远,每天步行倒也不觉得累。
在学校里,老师教什么就读什么,那个时候是没有所谓UPSR(小六检定考试),而是根据校内的考试作标准。我记得,我的母亲从来没有问我成绩考得怎样?也不曾打开我的书包检查作业和翻阅成绩报告册。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工作,也同样从来不过问我的成绩。
说起来真好笑,我的成绩报告册是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高中毕业都是自理,这在现代人看来很不可思议。后来上大学更不管用了。
进入大学后,整个人生就被彻底的改变。这一段故事说来太长,暂时打住。
不过,如今的学生与我们的年代有天壤之别。
应该是生活条件大大改善,父母都已受良好教育,也有不少是大学教育的,对孩子的教育就有严格的要求。
他们的首选自然是名校,然后亲自接送上学和放学,把孩子当成宝贝看待。初上学的,也一直留在学校或到休息时间再回校探望孩子需要什么?那些条件比较不允许的(因父母都是受薪阶级),家长也会让学生车接送上学和放学。
除此之外,家长也关心起孩子的教育,于是家教协会成了教育的一大特色。家协发挥的角色不但与学校拉进关系,而且也会集资支持与赞助学校的福利活动。
当然,现代的教育也需要家长个别介入学校教育,比如关心孩子的功课,督促他们的学习,并参与对孩子品德的教育。
当家长自愿或被“教育”也要参与关心孩子教育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学校教育起了“革命性”的变化。把原本老师对学生的简单双程方式变成三角关系。换句话说,老师、学生和家长构成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
而我国政府为了加强与国际接轨,我们也得悉政府正在努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英文程度,但有时碍于教育政策的规定,也使到学校及家长左右为难。比如我国前首相马哈迪坚持小学数理科用英语教学,但后来又改回以前的教学媒介,也就产生教学上的失调。
在这方面,我们除了发现现代教育与昔日的教育大不相同外,也发现到教育大蓝图(2013-2025)对教育提升与国际接轨有其期望,但又面对参加国际比赛上的差强人意。因此,我们也希望政府能适当地调整行政措施使其符合国际潮流。
既然当下的教育已是多样化和需要家长也在家庭实施家庭教育,那么政府应该可以提供一些参考的课本让学生学习,也让家长参与学习,一旦家长也认真和较劲起来学习的时候,那就意味我们教育转型有望成功。
事实上,教育的转型如果没有家长的参与,它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不论政府有何计划或改革,都要重视家长的贡献。
今日的孩子是比我们的年代还要幸福,也不要忘记让孩子的心智和头脑也走向现代化。
不反对家长给孩子上补习课的当下,我们也要求家长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是要学问与品德是成正比例的,否则我们的教育不算成功。
刊登于2014年5月26日《号外周报》第685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