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9.5.14

选区争取与交换的故事 (直挂云帆)



争选区与交换选区是两码事,但在政党来说,争取选区是常有的事,比如在1955年普选前,已结成联盟的三党就对议席的分配有意见。当年只有52席公开竞选,巫统获分配35席,马华15席及国大党2席,马华不满只得到15席,但巫统摊开选民册显示选民数目只120万名,占人口的20%。这之中马来人选民107万,占选民的84%,而华人只有14万选民,仅占11.2%。在选民数目悬殊下,马华无话可说,只得接受15个议席的分配。基本上有约1/3的席位被分配。
选举过后,马华全胜15席,巫统只输一席给回教党,胜了34席,加上两席归国大党,也就让东姑顺利的组成自治邦“内阁”,且朝向独立大道迈进。
在选举过后,马华有鉴于华人选民过少,乃发起登记选民运动,同时也号召华人申请公民权,以便能通过投票展示华人的影响力。
无可否认的,马华号召华人登记为选民是成功的。在独立后的1959年大选前,选民人数已超过217万人,华裔选民也跃增至75万人(在1955年选举时,华人选民只14万名),几乎增加50万名有余。
在这种情形下,身为马华总会长的林苍祐(1958年当选)认为以此选民比例,华人应占有议席分配的1/3,也就是在104席中的国会中占有约40席。林苍祐的解释是此举在于希望政府要修宪时能先征询马华的意见,但他的建议不被东姑接受,甚至因而闹翻。即使后来林苍祐降低要求至35席,也还是不被东姑接受。抑有进者,东姑在与马华内反林苍祐派的结合下,一举孤立了林苍祐,不但不列总会长为候选人,更不让总会长参与候选人的甄选。这种带有侮辱性的动作也逼使林苍祐在1959年辞总会长职;而另一边得势的陈修信崛起成为马华新领袖。
东姑与陈修信推敲后,同意分配31席给马华,就这样在联盟内争夺“议席之战”也宣告落幕了。其结果是林苍祐派彻底失败,被迫在后来另起炉灶。
1959年的大选,虽然马华有19人中选国会议员,另12人落选,但已判定马华与巫统合作的模式,那就是巫统已成为第一大党,马华忝为第二大党,也就得处处对巫统礼让。久而久之,这形成一种政治文化,也不再发生马华与巫统争议席的故事,直到1969年大选后,情势才有所改变。
这种改变不是针对巫统的,而是针对加入巫统主导的国阵的反对党。最明显的就是与民政党争议席和争权力。在这方面,被卷土重来的林苍祐气走的还有马华总会长陈修信(1974年)。
而在此之前,当陈修信开除改革派的林敬益时(1973年),林苍祐就及快把林敬益派召入民政党,这显然是摆明与马华对着干。
当李三春于1974年接棒成为马华总会长时,他的策略不是对准巫统,而是矛头对着民政党和林苍祐,因为他相信一旦民政党坐大,就是马华靠边站的日子。因此在李三春主政下的马华是不放过任何机会与民政党周旋的。
比如在1974年的选举,马华在槟州只被分配3席,在不满的情绪下,马华派出曾永森与林苍祐谈判,先是要求5席不果后,马华提出交换选区。因为马华知道彭加兰哥打区是“黑区”,更何况前社阵领袖崔耀才(1964-1965年曾任乔治市市长)有意染指此区,马华更是没有胜算,也就要求与民政交换武吉牛汝莪州议席(原为日落洞选区),但此席位是林苍祐留给其爱将陈锦华上阵的,说什么也不交换。就这样马华在失望下只好派出“打架鱼”马卓达迎战崔耀才,不用说是败下阵来。只有庄友良一人在阿依淡区胜出,另一位彭如德(彭文宝父亲)则在峇眼惹玛输给王裕好(社正党)。
即便如此,马华的李三春在不久之后就拉拢王裕好加入马华,还有他也一鼓作气将民主行动党两位中选的州议员王瑞钦(武吉淡汶)及胡德安(大山脚卜干)加盟马华。换句话说,李三春在拉拢3人之后无形中增加谈判的筹码。
1978年的大选,马华的策略是两面开弓,其一它争取到参加5个州议席;其二是暗中由一批马华背景的候选人组成7人帮专门攻打民政选区,给民政党带来沉重的压力。但结果是功亏一篑。不仅马华只得一人中选州议员,他就是峇眼惹玛的石清霖,连庄友良也在阿依淡栽跟斗。
虽然马华成绩欠佳,李三春仍不气馁,他正式起用林建寿(前社阵总秘书)出任马华槟州主席,准备给林苍祐更大的压力。
果然在1982年大选前,李三春一个回马枪几乎“将死”林苍祐,他用自己移师芙蓉的战略来取得马华在槟州的突破,马哈迪答应让马华与民政各参选8席,只要其中一党的州议员数目胜过对方,就由胜利的一方出任首席部长。
在此“危难”和关键时刻,林苍祐十分不满甘榜哥南选区(现易名为光大)分配给马华。因这个选区是林苍祐的城市发展计划的核心地带,一向以来属于民政党,只因其爱将邱继圃在1978年大选时提名失手,才让行动党的黄炎光有机可乘。
吊诡的是黄炎光在1980年加入民政,但这个选区不归民政,反而给了马华。林苍祐为了这个缘故,他亲自飞隆会见马哈迪要求更换选区,他宁愿让出马章武莫选区(一向以来是民政的安全区),以取回甘榜哥南。结果马哈迪说没有权力,叫他找李三春商议。李三春哪里肯?也就使到林苍祐十分失望,他决心通过1982年的大选让马华“知难而退”。
他的策略就是“将死”林建寿使他落选。这一招果然有效。在这一年民政全胜8席,马华只胜6席,林建寿落马了。这样一来,首席部长照旧让回民政的林苍祐。
在这之后,也就是李三春走后(1983年),马华民政的政治斗争已不再十分尖锐,但矛盾还是解不开的。
2004年,选区划分后,又多出一个武吉牛汝莪和峇都加湾国席分别给马华和民政。当时许子根希望取得峇央峇鲁国席,以让出峇都加湾国席,但不为国阵主席阿都拉所同意。他认为民政的主力不要偏重槟岛,也应重视威省,使之平衡。于是选区更换不成,也让我们看到在2008年大选时,许子根只得选择峇都加湾国席,因为他嘱意的峇央峇鲁国席仍归马华。
但不论是民政或马华,它们在2008年的大选中都上演滑铁卢,失掉了许多城池,再也没有条件争换选区了。
没想到在2013年大选时,马华借出关丹、直辖区的旺莎玛珠及柔佛振林山选区予巫统,只剩下37席参选,结果又输得更惨,只剩7个国席。
民政则只剩一个国席,在彼此都没有条件下,又传来马华建议与民政更换选区,即安顺归马华,武吉牛汝莪归民政,但这两个选区都是硬骨头,翻身不易。唯比较之下,安顺或较好打,也难怪民政说什么都不愿换选区。
如果我们回顾选区争夺与交换的历史,不难发现这也是一种暗斗和争战,对相关的政党而言都有不同的政治议程,也难怪选区的交出容易而更换不易,因为背后隐藏着不言而喻的政治内情。

刊登于2014年5月8日《东方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