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0.6.14

评政党的种族取向 (现代春秋)

虽然马来西亚的一些政党尝试整合成多元种族的政党或从一开始就以多元形象立足,但经过考验和挑战后,它们又回到某一个族群作为基本盘。
换句话说,即使马来西亚独立已经57年,仍然无法有效解决政党本身存有的种族倾向。这不但是个遗憾,也是马来西亚的政治现实和政治特色。
远的不说,单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马来亚乃至马来西亚出现的政党就有明显的种族特征或种族色彩。
(一) 例如战后(1945年)出现的第一个主要的政党是马来国民党或称为马来民族党。这个被形容最声势浩大的政党是由左翼的马来精英布哈鲁丁(他后来是回教党的主席)所领导,在194510月成立(也就是日本投降后的一个月半),其他领袖包括伊萨(后来的劳工党主席)及布斯达曼(后来的人民党主席),一度声称有党员近10万名。
1947年,这个党的青年团(API)被英殖民政府查封。继后党领袖先后被逮捕,并在1950年查封国民党(Malay Nationalist Party),它被指受到马共的渗透。
(二) 第二个出现的政党是在新加坡注册的马来亚民主同盟党(Malayan Democratic Union)(194512月)。它是由一批专业人士组成。发起人菲力何亚琳(Philip Hoalin)是林建材和林建寿的舅父。因此这个党也一度由林建材领导,而后衍生林建材一生的重大变化。与此同时,这个标榜民主亲西方政制的政党也被被指受共党的渗透。
1947年,它参与受到马共影响的大罢市行动,以抗议英国强加实行马来亚联合邦宪制,但抗议得不到预期的成果,英国并不接纳大罢市工委会提呈的“人民宪章”宪制。这个工委会是由民主同盟公开推动,而推举陈祯禄为主席,定名为“泛马联合行动理事会”。马来国民党也有参与其中,以展示它的多元色彩。
1948年,民主同盟党被指受共党影响而在1948年自我消失。基本上这个党是以华人为主,也有印度及欧亚混籍人为党员。
(三)   继国民党及民主同盟党之后的第三个大政党的成立是在1946511日,这个政党就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巫统(UMNO),全名是“马来民族统一机构”。其发起人和领导人也是我们熟悉的拿督翁,一位来自柔佛政府的高层人物,官拜署理州务大臣。
拿督翁不是左翼份子,而是上层马来社会的精英。其号召力之大是其他马来领袖无法望其背项的。
拿督翁领导的巫统是一个纯粹属于马来人的政党,也在成立时成功地让英国终止推行“马来亚联邦”宪制(Malayan Union)。抑有进者,这个党在各州苏丹的支持下与英国殖民政府达成协议,用《马来亚联合邦协定》取代“马来亚联邦”,并在194821日生效。从此马来亚的政体就以此模式建立起来。
更为重要的是,英国在4个月后(19486月)宣布马共为非法组织,国家也转入一个漫长的斗争,直到1989年签署合艾和议为止。马共是在战前的1930年成立,党员以华人为多,被英国视为华人政党。
正因为种族政党发挥了作用和魅力,当拿督翁准备在1949年打开巫统的门户让其他民族也成为党员以改变巫统的性质时,他面对了阻力,巫统党内一批人在沙顿(后来的槟州元首)的带头下,反对门户开放。在得不到巫统支持后,拿督翁愤而在1950年脱离巫统另起炉灶。
(四) 1951年拿督翁另立马来亚独立党,并在1954年易名为国家党。
国家党不是以党员放射威力,而是以拿督翁个人的威望是当年东姑所无法追上的。
拿督翁为了展示其政党的多元性,也就邀请橡胶大王连裕祥担任党的副主席,以显示其领导的新政党不是种族政党,为此,他也刻意邀请陈祯禄主持党的成立和开幕。
虽然拿督翁有此心意,希望为马来亚带来战后第一个以马来人为主的多元种族的政党,即使是形式上的,也算是一种“突破”。无奈他在1955年参加普选时全部候选人在阴沟里翻船,也就刺激了拿督翁再走回老路。在1959年大选时,他打出了种族牌,只能在登嘉楼立定脚跟。可是随着拿督翁1962年逝世,国家党也烟消云散。
接着下来,马来精英再也不兴鼓吹多元种族政党,而是依附在本身的族群寻求支持。例如,脱离巫统的农长阿都亚兹于1963年成立左翼的“国民议会党”,纯粹是马来人的政党。不久之后,它宣布加入社阵(社会主义阵线),使到社阵成为两个马来政党(另一个是人民党)和一个华基政党(劳工党)组成三角联盟。
可惜的是,因1964年的大选反对党重挫,也连带将国民议会党连根拔起。而不久后(1967年),人民党又与劳工党分道扬镳,社阵的旗号不见了。这就是说,即使是不讲种族的左翼政党也不得不在现实中低头,在种族倾向的基础上达成合作。
另一方面,右翼政党的合作就更加突显种族政党的色彩。当1951年巫统改由东姑领导后,在因缘际会下,先是于1952年的吉隆坡市选举与马华(1949年成立)合作。在取得成绩后(马华6席,巫统3席),奠定两党合作的基础;反之拿督翁的独立党只取得2席。
由于合作比成立多元政党更易被接受和获得支持,东姑乃在1954年将巫统、马华及国大党合组成联盟,更在1955年的普选中大胜。从此种族政党的合作成为时尚。这种合作迨至今日还是存在。
当然从联盟到国阵(1974年),再到今天的国阵已不是昔日的联盟或当初的国阵,而是铸成了巫统成为国阵的核心,不论是308505后,国阵依然认为保持原来的合作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至于对马华及其他成员党是否有冲击,那就另当别论。在这样的时局下,马华、民政及人联党也不可能做出激烈的改变。
同样的,因为国阵的合作模式行得通,也造就今日的反对党,如公正党、回教党及行动党采取同一个模式组成民联来与国阵较量。
从实际的情况观之,只有公正党算是比较多元性的政党,但不论单元或多元,公正党也还是被一些人归纳为巫基政党,也因之与行动党的合作是必要和不可或缺的。由于政党本身的自我转型不易,最快捷的途径就是将种族性质的政党合组成联合阵线。
正因为马来西亚依然存在投票时有种族取向,也就不能否定各政党合作的重要性了,否则单一政党是搞不出什么花样来。

刊登于2014年6月9日《光华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