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报载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马来西亚的人口在2014年突破3000万名,而华人约占人口的23.7%。在2010年时,华人人口约25%,到了2040年,国家人口将高达3850万人,其中马来人将占54.1%,约2090万人,非马来人土著则占520万人;印人230万人;华人则有710万人,只占人口的18%左右。
从这样的趋势来看,马来西亚种族比例的变化是预料中事,也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很多人会关心槟城州的政局会否因槟州人口的结构的变化而改变?根据州议会提供的数字显示马来人将在明年(2015年)首次超越华人,数字显示马来人占69万2400人;而华人降至68万9600人,下来的比例鸿沟将进一步扩大。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大问题,即使不使用种族主义的眼光看问题,也会让人沉思到底华人主导政权还能维持多久?
我曾经作过一项研究,发现槟城州是马来西亚硕果仅存的华人主政的州属,但在2004年时有些学者或评论人不认同,认为槟城州早已不存在华人主导政权,而是受制于非华人的控制。我对这样的论调不全面认同,因为存在着华人主导政权是历史使然,而且在短时间内是不会被改变的,关键是主导人物的魅力。
让我们从历史来看这项严肃的问题吧!
在1911年时,槟城州的马来人有11万4千名(占41.1%),华人有11万1千名(占40.2%);但在1921年时,马来人有11万4千名(占36.3%),华人有13万5千名(占44.5%)。
换句话说,从1921年的统计数字算起,华人已是槟城最大的族群。
当1957年马来亚独立时,槟城州的人口结构是马来人16万5千名(占28.8%),华人32万7千名(占57.2%),印度人6万9千名(占12.2%)。
由于这样,当年首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指定由林苍祐当首席部长(他是联盟槟州主席,也在殖民地时代被英国倚重委为首席议员)。
虽然在1957年时(根据1955年的普选结果计算,巫统7席,马华5席及国大党2席。因未独立,尚有10席是由英国参政司委任,总共是24席),华人议员数目不比马来人多,但基于历史遗留下来的现实,东姑也认同由华人担任首席部长。
因为林苍祐另有议程也就推荐王保尼担任首席部长,王保尼显然是以少数优势领导槟州政府,也在1959年及1964年的州选中蝉联。这就说明了槟州的独特局势是需要华人领头的。
可是后来王保尼的主导政权展现不出他的强势领导,处处受制于巫统议员,再加上在他领导下槟州经济地位一落千丈(失去自由港),引起民怨,也就在1969年的大选中被林苍祐的民政党击败。
就这样林苍祐时代开始了,他展现了独当一面的强势领导,让人实实在在感觉到华人主导政权的存在,也十分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成果。
正因为有了政绩,林苍祐一直担任首席部长到1990年。这一年的大选,行动党的林吉祥大军压境,似乎要取代林苍祐的地位。槟城人民此时又想尝试让另一位华人来主导槟州政权,也就把票投给行动党和林吉祥。
可惜林吉祥打败了林苍祐后却无法夺权,也就让槟州人民忐忑不安,担心华人主导政权不见了。因为在当年巫统拥有12席,民政只得7席,马华及国大党全军覆没。如果由巫统人出任首席部长,那时是最佳时机,但马哈迪不做此想,因为他知道维持华人主导政权及维护多元执政的重要性。于是许子根以弱势的姿态登台亮相了。
(在1990年,槟州的人口结构是马来人40万5千名(占38.1%),华人是52万3千名(占54.6%)。)
虽然在下来的日子许子根主导的政府被认为是弱势首长,受制于巫统;尤其是行动党扬言要当一个“实权的首席部长”,但基于“政权大过天”,槟州人民再也不敢尝试作出改变,担心再重演1990年的局面,华人政权真的是飞走了。
就这样,林吉祥及行动党在1995年、1999年及2004年的大选都无法突破,只能拥有一位州议员单枪匹马。理由很简单,选民与其面对不明确的未来,不如保持现状。
但巨变还是在2008年到来,槟州人民再一次作出大胆的抉择。也因为许子根的上京不留槟,也就给行动党一个机会大举进攻,在林冠英领导下,他终于得偿所愿为行动党夺下槟州的江山,再一次展现华人主导政权的持续性。这也是行动党壮大的其中一个因素。
因为槟州人民十分珍惜和维护华人主导政权的重要性,也在2013年作出同样的选择。
从这样看来,如果因为种族比例有些少的改变,就要重新划分选区,以改变现状是不大可能的事。
在目前的槟州议会有23席(占60%)以华人为多数,15席以马来人为多数,而另2席则有相当数量的印度人。
如果选委会未能针对当下的选区作太大的人口结构的改变而只能依历史作调整,那就意味华人主导政权在槟州将会维持,至少20年不变。即使到了2040年,马来人占75万名,只比华人的70万名多出5万名,不足以成为改变政权结构的充足理由。况且我们也相信,马来政党在掌控中央政府后,留下槟州作为民主的窗厨也是有其正面的意义,为何要急于改变呢?这就是说,保留槟州的华人主导政权是有其重要的考量,对国家利多于弊。
刊登于2014年6月2日《光华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