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3.7.14

华人地位在政府中的变化 (天下纵横)



当首相署部长魏家祥被分配掌管新村事务及华人中小型企业事务后,他很快让人联想到政府的部门也开始出现具有种族色彩的分派职务。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是较明显的一次体现了马华部长的“回归”华社。本来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偏偏马来西亚的政府一向以来不以种族设立部门和部长,而如今又似乎回到“甲必丹”及“华民政务司”的年代,有些令人难以消化。
在过去新村(主要指华人新村)是归属房屋与地方政府部门,这是很合理的安排,因为华人新村与地方政府息息相关;而房屋又与地方议会连在一起,因此这个部门在60年代起由马华的部长出任是很协调的,也未曾引起争议。比如60年代由许启谟出任。
1972年初,时任马华总会长的陈修信心血来潮推荐林敬益出任特别任务部长,掌管华人新村事务而获准。
19724月,许启谟不幸逝世,他留下的马华署理总会长的空缺由李三春顶上了,但陈修信没让李三春扶正,仍停留副部长,反而是林敬益已越级而上,直接地打击了李三春的情绪。
很快地,林敬益与陈修信的矛盾白热化,两人的斗争已水火不容。在19735月林敬益辞部长职;6月他被开除党籍。
在同一个月,李三春接替林敬益成了首相署特别任务部长,掌管新村事务,但两个月后,马华争取到改为新村协调与工艺部长。
也在同一年,敦拉萨提拔曾永森担任特别任务部长,负责马中建交工作。
1974年陈修信退休后,李三春被扶正,但财政部长不见了。李三春出任劳工暨人力部长。曾永森因受敦拉萨宠幸在后来得以升任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把许启谟的职位拿回来了。
尽管马华在下来出现了李三春与曾永森的斗争(在1979年竞选总会长,结果曾永森败北),更导致曾永森丢官,但马华的四名内阁部长的职务似乎已定型,计有交通部、劳工人力部、卫生部及地方政府房屋部,华人新村归此部门管辖,不另立名堂。黄家定就曾担任这个部长而为华人新村草拟发展大蓝图。
虽然华人新村对马华很重要,但马华的传统是不以种族来担任职务的,因为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任何一个部门的设立应以全民为考量,如果接受华人事务的部门,那就很容易陷入被动。比如教育问题、公民权问题、房屋问题等是不可能在魏家祥的部门得到解决的,他还需要找另一个部门协助。这样的兜兜转转累不累,又如何把事情办好和办妥?因此马华应回到李三春的年代,据理力争负责全民事务的部门,不能被局限在种族框架中。若是此风一开,难保将来不会出现以种族划地而立的部门,对国民团结至为不利。
因此我们反对回到殖民地时代的“甲必丹”制度和“华民政务官”的制度,前者是1786年莱特开辟槟榔屿时最先委任辜礼欢为“甲必丹”,处理华人事务和纠纷,后来轮到吡叻苏丹委任“甲必丹”(先后5位)。这些有身份的人,既是甲必丹,也是当年的私会党领袖,更是吡州立法议员和富甲一方的社会领袖。
后者是1877年英政府成立了“华民政务司”由英人担任,全面的管制华人社会,俨如华人社会中的“内政部长”和“警察总长”,拥有无上的权力。表面上是协助华人,实则把华人围在一个受控制的圈子里。直到1948年政府为对付马共而将大批华人驱赶入“新村”(用铁刺网围起来),切断与马共的联系(共50万人之众)。这种用“华民政务司”的手段来完成对华人的迫害与不齿,是殖民地留下的一页黑暗历史。
根据统计,如今有450个新村及157个华人重组村和渔村,总共有607个,它们面对的问题是与地方政府分不开的。
如果马华要刷掉殖民地的污名和为新村更大的造福,它应该要求地方政府暨房屋部回归马华,让新村也纳在内而三合一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不然后遗症是显而易见的。

刊登于2014年7月12日《号外周报》第692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