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9.7.14

马华民政是同道非兄弟 (现代春秋)



民政新任老大马袖强最近突出人意表地形容马华是老大,民政不与马华争老大,不但党与党的关系是这样,即使个人的关系他也把廖中莱尊称为大哥。
显然这不是血缘上的关系,也不是歃血结盟,而是在政治上的“结盟”。根据马袖强的解释,经历了308505的政治海啸后,两党的关系较任何时候融洽,且成了“难兄难弟”。
究竟马华和民政是否是政治上的“结盟兄弟”,我们倒是可以从历史上挖出史事供马袖强参考,这样他就会得到比较正确的政治关系,而不会在政治中陷入“兄弟的情意结”。
当民政党在1968年成立的时候,马袖强才刚刚上小学一年级,或者不知道这个政党成立的政治背景。
没错,林苍祐是比陈志勤早出道,但真正提出创组民政党的人是陈志勤。他既不曾是马华的党员,也与马华没有关系;他更不是林苍祐早年的同志。当林苍祐在1951年组织“急进党”时,陈志勤尚未参加政治。当林苍祐已是马华总会长(1958-1959)时,陈志勤已参加了左翼的劳工党。
当林苍祐在1960年退出马华,并在1961年合组民主联合党(UDP)时,陈志勤还是劳工党的领袖之一。
他们两人碰面是在1964年的时候。这一年的大选,陈志勤代表劳工党在峇都区角逐国席;林苍祐则代表民主联合党在丹绒区提名为国会候选人。结果他们两人双双中选国州议员,也就在国会碰面而成为“同一阵线”的人(彼此都是反对党议员)。
1967年,陈志勤在劳工党内受到排挤,激进的左翼取得了劳工党的领导权,陈志勤除了靠边站外,也被“文革”式的批判,指他“犯下十八罪状”。
在无立锥下,陈志勤找上王赓武,请他参与组织一个新的反对党,后者劝他与林苍祐接洽。就这样一拍即合,民政党终于在1968324日在吉隆坡成立。党主席归学者赛胡申阿拉达斯教授(后出任马大校长),秘书长是陈志勤,林苍祐则担任不起眼的副主席。
林苍祐最大胆的决定是“解散民主联合党”,让党员集体加入民政党,这样一来,民政党取得实质的力量,且在槟城扎根。
因此严格来说,民政党的发起人当中(另外两个是前劳工党国会议员威拉邦及马来西亚药业公会主席彼得医生),只有林苍祐曾是马华领袖,其余四人皆与马华攀不上关系。这就是说,民政党不是脱胎自马华公会,也不是从马华公会分裂出来的,自然不存在“大哥与小弟”的政治联谊。
如果我们从民政党的缘起到1969年大选的崛起,它与马华公会是死对头的,因为在那一年,林苍祐领导的大军在槟城把马华公会杀个落花流水,片甲不留,没有一人中选,甚至连马华的首席部长王保尼也在阴沟里翻船。
从这样看来,民政是靠打倒马华起家的,说民政是马华的政治兄弟是难以成立的。如果马华不倒,是不会有后来的民政党。当然也极有可能不会有马袖强的参加民政党。
不论林苍祐早年与马华有极深的渊源,在他的字典中没有忘记马华曾对他进行排斥与羞辱(堂堂一个总会长竟然不是1959年大选的候选人,也没有权力知道马华的候选人是谁)。
因此当他在1971年挫败“宫廷政变”并扫除党内的障碍后,民政更进一步成为林苍祐的党,即使他在1973年开始引进大批马华党人,包括后来成为民政老大的林敬益。
但千万不要误会林苍祐想把“民政变成马华的小弟”,而是为了出一口气;凡是陈修信反对的,林苍祐维护。就这样,民政一时之间摇身成为与陈修信派作对的政党。
就算1974年民政加入国阵成为执政党一员,也还是与马华不咬弦的。李三春的上台(1974年),更进一步演变成马华与民政的水火不容。
1987年“七人帮”对准民政的议席及1982年马华与民政分得同等席位角逐槟州大选,说明了马华摆正架势,准备从林苍祐手中夺回首席部长宝座。
可惜马华的两招未能奏效,但也给后来崛起的民政老大林敬益(1980年)一个下马威。
如果我们没有忘记的话,1999年大选后,突有两名民政州议员倒戈相向马华,一时风声鹤唳,以为马华夺权成功了(当时马华胜了9席,加上过档的2席,共有11席;而民政因跑了2席,仅剩8席,因此有了浮罗交怡“宫廷政变”的疑云)。后来在马哈迪当机立断下,民政保住主导政权,马华夺权再一次失败,也就写下马华与民政的面和心不和的更深裂痕。
尽管在2003年黄家定甫上台时,林敬益有公开放出风声希望马华与民政合并,并煞有其事成立工委会,但结果是一事无成。因为彼此都有所坚持,也有所顾忌,即使林敬益当日有希望合并,但他从来没有说马华是老大,民政是小弟的话。
当然在许子根的时代他也领教过1999年的“急变风云”,自然不敢相信两党会“化干戈为玉帛”,也只能静观其变。惟有在2008年及2013年的大选,马华和民政成为难兄难弟后,两党才发现他们原来是“同病相怜”。
相比之下,民政是比马华跌得更重,它不但失掉槟州政权,而且国会议员所剩无几;尤其是2013年的505大选更是让民政党人心塞,因为它输得扑地不起,只剩一名国会议员,不可能入阁。
惟有来到不久前的安顺补选,首相纳吉有先表态若马袖强中选,将被委为部长职。这一招果然见效,马袖强也就在夹缝中探出头来。但他的胜利是否是马华支持所致,我们难以断论。不过可以相信的是,马华并没有抽后腿,他们也不知道马袖强的胜算有多大。只是待到马袖强险胜后,马华才知道内阁中又加多一名“潜在对手”。大概是希望拉拢马华或让马华放心,马袖强也就脱口而出“大哥小弟论”,可这样的比喻是不恰当的。也只能显示在“患难中”双方才惺惺相惜,只是站在政治的立场来说,马华和民政永远都有“政治伤疤“,这样的兄弟,在政治层次上只能点到为止,彼此尚未到推心置腹的阶段。
不知廖中莱和马袖强回顾过去两党关系时,他们会否一笑泯恩仇,再来一个合并论呢?或是公开结盟为兄弟党呢?
这还得留给2016年大选时,选民怎样看待“兄弟论”了。

刊登于2014年7月7日《光华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