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0.2.15

独中生突破八万以后 (跃马扬鞭)



从一方面来说,马来西亚独中生的增加是好事,也是可喜的现象;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独中的发展还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学校学生过于拥挤而面对设备不足的窘境;有的学校则面对学生不足的问题。这就是说,这些年来独中学生人数的成长是不大规则的。
在西马方面,除了原有16间独中外,后来又增加21间独中。这些独中在国民型中学的基础上发展出来,因此校名与国民型一样,这就是为什么今日的华中出现一个校名内有两间学校(勉强称之为一校两制)。
同样的,在1962年时,砂拉越有6间独中,后来又陆续(直到1968年)增加多8间独中,如今一共有14间独中。至于沙巴到了70年代一共有9间独中。
这样一来,在西马有37间独中,在东马有23间独中,合起来是60间独中。虽然80年代,新山的宽柔中学获准在古来增设新校舍,但仍归一个学校。至于在2013年获准在巴西古当建立的新校园将来也会被当成宽柔中学的其中一环。
除了关丹华中的独中地位存在争议外,基本上自60年代以降,独中就是维持在这个数目,局面没有太大的改变。
这些个独中,在70年代面临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吡叻州的独中生存在风雨飘摇中,因而有了轰轰烈烈的复兴运动,力挽狂澜于既倒。
无可否认的,独中在80年代取得生存的空间,而到了90年代,学生人数才有从最初的2万余人增加到5万余人。虽然70年代中期(1975年)之后有了统考护航和获得国外大学的承认,但仍有半数的独中被列为小型乃至微型的。所谓小型是指学生人数平均在300余人,而微型的学生人数平均在百余人,一般上以东马为多。
虽然独中转入千禧年后,学生人数有所企稳,但都是维持在53千名至57千名之间,唯有到了2010年后独中生才产生了量的变化(学生人数突破6万名)。这一年,初一新生达13千人,到了2015年,初一新生增至16千余人。
由于独中生人数不断增加,到了今年(2015年)总人数已突破8万人,这是一个创历史的新高,也意味着学生少于300人的独中已减至15所,最多学生的州属首推柔佛和吉隆坡。但我们也要探讨下列的现象:
(一)各别独中是依靠本身的兴革吸引家长的青睐;若独中要形成统一的步伐,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同步迈进,还需要集思广益,提出教改大蓝图。
(二)统考是一个优势,但统考也面临新时代的挑战,如何将这类的考试提升成国际性的考试也尚待教育学者提出切实的方案。
(三)马来西亚的国际学校虽然已有104所投入运作,另21所已批准,但学生人数约在2万余至3万名之间,于扣除小学生外,中学生数目也是有限的(应该不超过1万人)。因此说国际学校(中学)对独中有大冲击乃言之过早。再说国际学校收费特高,不是一般家长负担得来。这就是说,国际学校尚未成为独中的威胁和劲敌。
(四)至于马来西亚的国民型中学总共有78间,学生约在125千名之间。基本上,较著名的国民型中学学生业已爆满,在未来的一些年内,其收生也是有限的,对独中已不再是一大威胁。
从上观之,独中本身的自我完善才是最重要的,它不但要培养足够的专业与敬业的高素质老师,还要在课程教改上适应和顺应世界教育的大潮流,以让学生能在较为舒适和设备齐全的环境中上课,在毕业时能成为独当一面的高才生。当然与之相对的是提升老师的待遇使之与其它类型学校的老师相接近也是当务之急,所谓“吃得是草,挤得是奶”的时代已不存在了。
同等重要的是,已上岸或已成为名校的独中应被鼓励或主动参与由董教总等单位组成的领导专才进入小型的独中协助必要的改进。唯有所有的独中都活了起来,能平均地发展才能算是独中教育的成功,否则是不完美也是教育的缺陷。

刊登于2015年2月9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