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2.5.15

大马华人的称谓 (跃马扬鞭)



英文星报的一项抽样调查是很值得玩味的,它说调查发现10名受访者中,有7人认为应先以马来西亚人自居。总共有5070人受访,其中有21%的人先以种族作为身份,而只有5%的人以宗教身份作为特征(53日《星报》)。
首相暑部长佐瑟古律对这个结果感到欣慰和鼓舞,他认为人民朝向先认同自己是马来西亚人应受鼓励,以朝向更大的团结而缓和紧张气氛。
他进一步说,先把自己当成马来西亚人不是背叛自己的种族或宗教,以马来西亚人自居是我们的集体特征。
虽然我们对当下的人民越来越多把自己当成马来西亚人而感到骄傲,但调查报告也带出隐忧,有超过70%的人对于马来西亚的种族关系失调感到忧心,同时他们对讨论种族、歧视和压制的课题感到不安。
从上述的情况分析,马来西亚新生一代对于国家的认同是越来越深的,因此他们往往会脱口而出说他们是马来西亚人;尤其是与外国人交谈或在其他国家生活的时候,这是一种发乎情理的爱国表现。
这种自然形成的天性是因为我们的新一代已是道道地地土生土长的国民,即使他们的祖先或祖父母那一代是来自中国或其他国家,但当他们的子子孙孙已是落地生根时,再把他们当成外来者,自然会引起反弹和不满。一个人如果已经是这个国家的公民,不论其祖父或原先的种族源自何方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乃至终于斯。
遗憾的是,今天的马来西亚独立已经近58年了,但种族问题一直纠缠不清。一会儿有人说华裔是外来者,只是在这里寄居;又有人说不喜欢可滚回中国等等的陈腔滥调。
虽然古律指责政客恶化种族关系,但马来西亚的一些既定名词也是有检讨的必要,如土著与非土著;穆斯林与非穆斯林,因为这样的名词一旦烙在人的脑海里,他们自然会把自己和其他人区分开来。
在这方面,我们有注意到前首相马哈迪在1990年提出在30年内达致先进国的宏愿时,有对在70年代将马来文化塑造成国家的主流文化,其他人也溶入这个体系中的策略做了修改和调整。他提出新的政策和口号,即要出现一个“马来西亚民族”,以取代1971年的国家文化政策。
马哈迪希望到了2020年“马来西亚民族”能形成,而彼此不分种族,不分肤色,可说马来语和接受国家宪法为指导方针。
可惜的是,因为国家还存在着种族性的政党和种族性的组织,并不时由政客发出偏激的种族和宗教论调,使到种族和谐遭遇阻力。在这种情形下,尚有5年的时间已是2020年,我们又如何能达致先进国和产生“马来西亚民族”?
我记得在80年代曾和林苍祐争辩一个课题。我说,一般上我们都把自己称呼为“马来西亚华人”(Malaysian Chinese),有什么不对?他说,这是过时的用词了,我们应该自称为“华裔马来西亚人”(Chinese Malaysian),这样就能够反映出我们是马来西亚人。虽然在字眼上没有多大的差别,但林苍祐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还是带有种族成份,后者则是标签自己源自何处,但已认定是马来西亚人。虽然他苦口婆心,要我们及年轻的一代改变观念。但时至今日大多数人仍自称为“马来西亚华人”,这是因为在现实环境中,种族的区分依然明显。
我也记得当新加坡还未脱离马来西亚的时候,李光耀在1964年提出了“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的口号而曾一度被其他反对党接受,包括林苍祐的民主联合党。
后来新加坡在1965年退出马来西亚改成民主行动党取代人民行动党,而林苍祐较后也改头换面穿上民政党新衣,结果一炮而红,在1969年成为槟榔屿的岛主。
在此之后,林苍祐改用建立一个马来西亚人的国家,字眼与李光耀不同,意义也相差不远。较后我们也发现到林苍祐的理念与马哈迪的理念相互吻合,只是要落实倒是千头万绪,不知从何着手?看来马哈迪和林苍祐的理想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究竟什么时候到点,没有人知道。

刊登于2015年5月11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