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廿八日,《星洲日报》用封面版刊登了“马来西亚成立史”的过程中漏掉了其中一位重要人物王保尼,而恰恰王保尼是马华公会的代表人物,因此马华公会获悉后,由署理总会长魏家祥作出了抨击,并要求教育部立即给予更正和修正。
魏家祥是针对马来西亚国小六年级的历史课本上出现了纰漏而大事鞭鞑有关方面。
教育部长马哈基尔卡力的回应是说要向教科书出版局了解情况。
除了王保尼之外,也发现教科书将马六甲放在吉兰丹的上边,而不是在马来半岛的中下边,真是“罪过”。因为在马来亚尚未出现前已存在马六甲王国。它成立于公元1403年,而在公元1511年被葡萄牙消灭,存活了百余年。直到今天,它仍然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州和城市,躺在它身边的就是马六甲海峡,要不然“马六甲海峡”的名字从何而来(它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区)?
虽然从马来亚建国到马来西亚成立的过程,王保尼不是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但他因缘际会被时势造就成了一个时期的华人最高官职之一的政治人物。
然而时过境迁,很多人都不知道王保尼是谁。即使历史悄然遗忘了他,也不会引起大波浪,除非是被挑起,恰恰王保尼的“事件”就是被一名记者发现而向魏家祥提出,终于也“酿成”一宗文字争议。
究竟王保尼这号人物是怎样起家的?他又为何在历史上的定位是不可以被随意抹掉的(不论是平凡或突出,他都是一位历史人物)?
故事得从战后(1945年)开始说起:
王保尼(1911-2002)出生在孙中山辛亥革命成功的那一年;他在退休27年后的2002年与世长辞,终年91岁。他的父亲王进本来是住在浮罗山背的,后来他们举家迁至大山脚,也在当地受英文教育,并参加师训成为一名合格的英文老师。他拥有剑桥文凭和师训资格,但没能有机会升入大学。
虽然如此,这位“生平无大志”的“道地峇峇”在战前当书记,而战后(1945年)被派往大山脚金星小学执教。他和林苍祐的关系是在后来才建立起来的。
1947年,林苍祐从中国归来,因为是一名合格的执业医生,乃在1951年被殖民地政府委任为槟城州议员;也是在同年林苍祐发起组织“槟城急进党”,以便参加同年12月举行乔治市市议会选举,结果旗开得胜,在9席的选举中, 急进党赢得6席。因另6席是由英参政司委任,且参政司是当然的主席,也就没有所谓急进党起而执政的故事。
乔治市市议会选举完成后,英殖民地又部署在威省举行选举,也就将之分成威北、威中及威南三个地方议会。
1953年,威省举行地方议会选举,王保尼被林苍祐推荐在大山脚角逐威中地方议会议员。这一胜利也奠定了他的从政基础。1954年,他追随林苍祐加入马华公会,急进党也因“树倒猢狲散”无疾而终。
1955年已是槟州马华红人及槟州联盟领袖的林苍祐提拔王保尼参加槟州立法议会选举,也是在大山脚胜出,成为民选的州议员;林苍祐则在加拉歪区胜出(后来易名为巴当哥打区)
两年之后,因为马来亚要在1957年8月31日独立,东姑阿都拉曼建议由林苍祐出任首席部长,但后者因有更大的抱负(要成为全国华人领袖),也就改推荐王保尼出任。在槟州联盟会议上,由主席林苍祐主持,有两人角逐“首席部长”,一位是王保尼,另一位是谢成金,后者是林苍祐的表兄。吊诡的是,林苍祐在双方各得6票时,再投下主席特权一票给王保尼。就这样,王保尼在一夜之间“飞上枝头变凤凰”。谢成金只能屈就担任行政议员,但我们至今都不明白为何林苍祐帮理不帮亲?因为他没说,也就永远成了一个谜。
王保尼于是从教书匠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席部长。林苍祐显然是他的政治启蒙师父。
1960年(林苍祐在1958年当选马华总会长,而在1960年退出马华公会,他与王保尼也就分道扬镳了)王保尼被委任为教育检讨委员会的委员,主席是教育部长阿都拉曼达立,也就是后来被称为达立教育报告书,并在1961年成为教育法令。正是这份报告书,硬性规定华校不是接受改制成为国民型中学就是成为独立中学。这就是说,王保尼参与了改变华校命运的工作。他受到的批评是连连不断;尤其是林连玉,另外两人是梁宇皋(被林连玉骂得更厉害)和许金龙(均为马华代表)。
1961年11月,马英双方为鉴定东马人民对加入马来西亚的取向,乃成立一个五人的调查团,以前英格兰银行总裁柯波勋爵(Lord
Cobbold)为首,另四位成员中,其中一人就是王保尼。他也是唯一的华人代表,另一位代表是外交部常任务书长雅沙里沙菲宜,他先后出任外交部长及内政部长。
这份在后来被称为柯波报告书的报告于1962年5月呈交给英国首相麦米伦,其结果是东马同意加入马来西亚。本来马英想赶在1963年8月31日成立马来西亚,后来因印尼和菲律宾的反对,联合国再派调查团聆取民意,其结果还是一样,且赶在9月14日发表;为此马来西亚也在1963年9月16日成立了。
在这方面,我要引述行动党国会领袖林吉祥在王保尼逝世时代表行动党发表的一篇声明(2002年9月2日)。他说,基于王保尼对马来亚的独立和马来西亚的成立做出贡献,他建议国家应追封王保尼为“敦”勋衔。可惜的是已逝世13年的王保尼仍未被追封(王保尼已被封为丹斯里及拿督斯里)。虽然在今年为“王保尼传记”的出版发表讲话时,林吉祥还是重提旧事,依然没有回应。
在1964年大选即便槟州联盟在王保尼领导下取得佳绩继续执政,但情势已有所改变。第一个改变是在马印对抗下,槟城的转口贸易大受冲击,无法正常进行。第二个改变是因为马来西亚成立后,国家关税必须统一,也就逐步地取消槟岛百多年来享有货物免税的自由港地位。
在中央的指令下,槟州经济进一步衰退,失业率竟然高达16%(官方数字,但民间估算有30%之高)。在苦无对策下,王保尼领军面对1969年大选时,已是难挽狂澜于既倒。在民心思变下,林苍祐的民政党从中崛起,槟城宣告变天。
此时已是败将的王保尼有感于时局不安,为回报林苍祐当年提拔之恩,急快地劝请林苍祐宣誓就职,以免节外生枝。
当林苍祐在5月11日宣誓出任首席部长后的第三天,首都已发生严重的种族冲突,而后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历史上称为“513”悲剧。这就是王保尼变现出来的民主精神,“愿赌服输”。
离开了政坛之后,王保尼一度出使意大利。1975年期满后退休,一直默默生活,绝少参加公开活动。终于在2002年走完一生,享年91岁。马来西亚客联会为了追念一代客家首长,我们在槟州客属公会三楼的文物馆内增设王保尼纪念厅,以还原一个真实的王保尼。我之所以在2012年在客家文物馆内增设王保尼纪念厅是因为王保尼的第7儿子王得评为纪念其父亲的“一生功绩”,在峇瓦沙路承租下两间店屋,将其中一间改成“王保尼纪念馆”,另一间则开“客家餐馆”。虽然文物不多,但也显现其家人的一番心意。
可能鉴于业务开展不够理想,“王保尼纪念馆”在2010年“收档”,王得评也就将有关文物搬回家里。
2011年,我与王得评接洽,有意将“王保尼纪念馆”移入客家文物馆。理由他是客家人又是第一任槟州首席部长,撇开党派不说,他还是值得被纪念的。于是在2012年,我们完成对王保尼纪念厅的设置,并恭请曹观友行政议员代表首席部长林冠英主持开幕。
后来(2015年初),王得评又为其父亲出版回忆录。就此来看,王保尼在1957年独立时,他代表国家在旧关仔角宣读独立宣言,继后他又参与促成马来西亚的成立。他一生的政治功过,我们不下结论,留给历史及学者作出公正的评价。
刊登于2015年12月7日《号外周报》第764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