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0.3.16

种族政治主导政局走向? —评析马哈迪领导的《人民宣言》 (直挂云帆)



研究马来西亚政治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它在有意无意中显现了种族主义的倾向。例如当1930年马共成立时,它基本上是以华人为主,而马来人及当地土著属于一小部分。因此主导左翼运动的是华人。这些人有些早年是从中国南来;有些是土生土长的。
在那个以意识形态为界线的年代,只讲民族主义运动,不讲种族主义。但除开马共基本上是以华人为主的政党(1930年)外,在战后成立的政党就自我归类了。换句话说,它们以客观的必要性组织了有种族倾向的政党,所谓“物以类聚”是也。例如在1945年成立的“马来亚民主同盟”(在新加坡成立)就以华人为主,重要人物有何亚林(律师)(林建材及林建寿和林碧颜的舅父)及林建材、林丰美及余柱业等(后两者被视为马共代表)。
当“马来亚民主同盟”于1948年自动消失后,英国就鼓励右翼的华人领导及国民党的上层分子组织“马华公会”,以代表华人的权益。
另一方面,马来人也在1945年成立“马来国民党”(马来民族党),这个党是左倾的,领导人有巴哈鲁丁(后来的回教党主席)、布斯达曼(后来的人民党主席)及伊萨(后来的劳工党主席)。这个政党在1950年被英政府查封,指它受到马共的渗透。
在“马来国民党”成立后的隔年(1946年),一批马来精英领导的马来人大集会终于展示他们对英国提出的“马来联邦”的激烈反对,进而组成了“马来民族统一机构”(简称巫统,UMNO)。这个政党获得英国的支持和各州苏丹的支持,也就在1948年推行“马来亚联合邦协定”,它的领导人就是时任柔佛州务大臣的拿督翁。
尽管在1947年时由华族发动(包括马来亚民主同盟)的华人组成了“全马人民联合行动委员会”(AMCJA),且在陈祯禄的领导下,与马来国民党领导的“马来人民联合阵线”(PUTERA)一起合作,向英国政府提出了“马来人民宪章草案”;更用马新大罢市的行动向英政府展示力量。可惜英军以掌控军警为后盾,也就拒绝这两个组织提出的诉求,并按原定计划在1948年落实“马来亚联合邦协定”且宣布马共为非法组织,同时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由于英军的镇压和打压左翼政党和干部,左翼运动一时化整为零,但很快的左翼阵营瞄准了在1951年由一批英文教育者以温和社会主义路线组成的劳工党,而在60年代将它发展成公开的左翼统一阵线的先锋。当这个政党在60年代中期走向“中国文化大革命”的路线后,它不但与其结盟的人民党(1957年劳工党与人民党组成社会主义阵线)(简称社阵)分道扬镳(1967年),而且也杯葛大选(1969年),走上街头斗争的路线。
就在左翼阵线卷入马印(尼)对抗的斗争后(1963-1966),另一股第三势力涌现了,它们是“人民行动党”(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后,另组成民主行动党)、民主联合党(1968年加入民政党)。
从那个时候开始,大马政坛不再左右阵线分明,而是种族属性作为班底 。因此由巫统、马华及国大党(1946年成立)于1954年组成的联盟是保留彼此的种族性政党而合作,也就在1955年普选后成为政治主流(这一年是独立前的普选,共选出52名立法议员,另46名由英国委任)。东姑阿都拉曼作为拿督翁的接班人(后者在1951年离开巫统,另组“国家党” (早前是马来亚独立党)参加普选,不幸全军覆没)则幸运地在普选胜利后出任马来亚联合邦首席部长。两年后(1957831日),马来亚宣告独立,联盟的统治地位更加稳固了。虽然反对党力图打多元种族牌,反对种族性政党,但选民的投票倾向仍是以种族为考虑的选择。因此人们并不惊讶为何城市及华人的选民比较偏爱反对党,因为他们对联盟的表现不满意;尤其是无法向巫统据理力争。
1969年的大选结果就是一个教训。这一年马华只剩下13个国席(共派出33名候选人),与新崛起的行动党同等席位,也被民政党夺走槟州政权。
经此之后,国家政坛大洗牌,采取主动权的不是反对党而是巫统。它“打开门户”,把“联盟”摇身一变成“国阵”,也就把反对党拉进来,计有回教党、民政党、人民进步党及砂人联党。
这一下子,风雨飘摇的政局也就平静下来,人民在经历“513”事件后已是更加认清时局,此时马华为展示其力量,也就在1971年发起华人大团结运动。
虽然这个运动不成功,半年后胎死腹中,但种族主义的烙印已成形,也影响其它政党走向种族政治。为此在这之后的几场大选,如1974年、1978年、1982年、1986年、1990年、1995年、1999年、2004年的大选都是以此作为导向,而国阵因容纳各种族政党内,也就占了优势。直到2008年的大选才见政局急转直下。此时反对党及快地与执政党角力,争夺中央控制权。从2008年到2013年的大选,几乎是反对党主导了政局的走向,执政的国阵亦步亦趋。安华也成了“民联”(反对党阵线)的共主,也没有发生成员党被国阵收编的事件,除了个别议员外,安华就是来自巫统的人。
尽管在2008年及2013年的大选,反对党的得票率有所增长,但它所得到的华人支持率是空前的,从75%飙升到85%,甚至有人估算近90%,而城市的马来选民也给予较明显支持,因为那时回教党还没有与民联闹分裂。
就在2013年后,民联显现的分歧与矛盾越见扩大和加深;尤其是回教党(伊斯兰党)已有离心迹象,它“坚持”要落实“回教刑法”;立场也比较靠向巫统。在情非得已下,回教党本身闹分裂,被排斥的开明派另组“国家诚信党”,而公正党与行动党又因在行政安排上的决策出现失调,也多少影响未来的合作。
在这样的政局变化下,马哈迪抓准了时机出面领导一个反纳吉的阵线,而又巧妙地反映出是马来人在主导这场运动,但有华人及印人的配合。我们只要看签署“人民宣言”的排阵就可知道主角是马哈迪,一位曾在位22年的首相。不论结果如何,人们记取的是马哈迪在“闹革命”而反对党及非政府组织若不响应,恐怕本身在舆论上会处于劣势。
从这样来分析,这还是一场巫统人在进行的内外斗争,但马哈迪已不是在内斗,而是在外斗。总之斗来斗去还是巫统人在牵动整个政局走向。

刊登于2016年3月10日《东方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