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3.3.16

中国侨务政策与海外华人 (跃马扬鞭)

英国BBC中文网于37日刊登了孙喜(旅居新加坡的独立时评人)批评中国侨务政策的文章。在题为《中国侨务政策“需求侧”反思》一文中,他提到了中国侨务政策时引用了廖建裕学者的观点指出中国有意模糊“华侨”与“华人”的国籍界线,这对海外华人未必有好处,一旦发生危机或冲突时,可能再现“反华”情绪,以致华人成为代罪羔羊。因此他认为中国政府应该保持敏感度,例如提出所谓“娘家论”初衷也许是善意的,不过实际效果却值得商榷。
很显然的,这位作者是以新加坡人的眼光看问题,因为立国已50年的新加坡有70%是华人,他们已成为当地的公民不再是华侨了,而且政府也是由华人主导,已不需要中国充分的“保护”,所以他希望中国能一分为二处理华人与华侨的区别,前者只需“适度支持”,后者才应该“充分保护”。
也许新加坡人会对中国的侨务政策有微言,觉得不甚恰当,但如果我们回到历史来看待中国与“海外华人”的关系那就是错综复杂的曲折起伏了。
远在176年前,也就是在1840年之前,中国人向外迁居是少数的,直到英国人莱特在1786年占领槟榔屿后,华人人口才增至3000人(1784)。。虽然莱佛士于1819年拿下了新加坡,华人人口在1840年时,只得19千余人。而槟城的华人在那一年也没有超过万名,只是9千余人,但是在1840年后,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
原来在这一年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用以报复清廷允许钦差大臣林则徐于1839年在虎门烧毁从英国商人处没收的鸦片两万余箱。继后在1842年清廷签署《南京条约》将香港割让予英国。
值得关注的是,在1840年之前没有华人移居到美国的纪录。在这之后,就有大量的华工涌向美国。在今天美国就拥有3百余万的华人,有不少人已入籍美国。
正因为华人从中国南方大量涌向海外,终于形成一个“海外华人”的专有名词。有人估计海外华人有4200万人,也有人说已高达4500万人(王赓武教授持有此观点)。
但各个国家的华人也面对各种问题。虽然印尼早于1955年万隆会议时周恩来总理就与苏卡诺总统达成协议,不承认双重国籍,也就是把华侨(指中国公民)和“华裔印尼人”区分开来。
不幸的,因为60年代中期的排华浪潮迫使成千上万的华人离开印尼“回到中国”,也就意味着在紧急时刻,原先的协议已不重要了,而是以华人的生命为重。中国也就有义务安顿“归侨”,不能再分华侨和华人了。经过三四十年印尼政局改变后才得以返回原来的家园。
1998年,印尼又发生排华运动,这回中国实行韬光养晦政策,对有关事件保持沉默而受到海外华人社会的指责。所幸在这之后印尼不再有排华事件发生,不然后果不堪设想。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千禧年后印尼的华人的政策全面开放,恢复中文报刊书籍的公开摆卖及华文教育得以复苏。有鉴于华文教育的断层,印尼华社对中国政府的要求就更多了,包括提供免费师资常驻印尼教书,开放让中国人到来经商或谋生;也有更多的华裔前往中国深造。
当然对于印尼华人来说,认真区分华侨和华人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印尼政府不再歧视华人,不再强逼改用印尼名字。如果你问印尼华人他们会觉得中国的侨务政策不错。而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黄惠康的“娘家论”也正打中他们的内心深处。他们不会忘记中国在1998年时的冷淡态度带来的失望与绝望。
同样的,马来西亚的华人也是经过不断争取和挣扎后才建立起一个华人社会,也乐意成为公民为国作出贡献。但对于一些政策,华裔也会不平则鸣,也使到他们在投票时表达出来。
由于马来西亚的华人社会自成一格,所以对中国的侨务政策没有太大的异议,即没有抗拒也没有要求划清界限,同时乐意参加世界华侨华人大会。
至于在其他国家的华人,只要中国强大,能敢于发表和敢于行动维护华人权益;如同美国一样,谁又敢在美国的海外反美国人和歧视美国人呢?
因此华人也许需要有一个靠山来活得有尊严和不被人歧视。当你认同或不反对你是炎黄子孙的后代,则涉及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复兴也好像是心照不宣,谁还重视形式上的咬文嚼字呢?

刊登于2016年3月21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