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3.5.16

华人南来从槟城开始 (现代春秋)



马中关系的发展一直与英国纠缠不清,虽然郑和七下西洋时(1405-1433,前后共28年)有五次途径马六甲海峡,但给马来亚留下的史迹不多,直到英国在1786年开辟槟榔屿后才见中国移民开始向海外迁移,这是因为殖民地宗主国需要大量的劳工开山辟林,华工也就成为最主要的来源。而真正会利用外来移民为殖民地效劳的是英国。
正因为马来亚半岛(包括新加坡)是华人离乡背井的首选,也就使到新加坡和槟城麇集了大量的华人。当然华人也向其他地方迁徙,但远不及新加坡和槟城的重要性。理由是即使有更多的华人迁往印尼,但华人占印尼人口也不过3%,在泰国和缅甸海外华人也是少数民族。只有马来亚半岛(包括新加坡)在战后顿成为在东南亚国家中华人占人口的大比例,例如在1842年时,槟城有华人97百名,1851年时,增至24万名,到了1911年,华人在槟城又增至11万余人,与马来人不相上下。1947年战后,华人增加至24万人,占槟城总人口的55%。当1957年马来亚独立时,槟城华人有32万名,占人口的57%
由于华人人口在槟城占第一位,因此在1957年马来亚独立时槟州的第一任首席部长是华裔王保尼,直到今天也只是换了4名首席部长,但俱是华人担任,这在马来西亚是独一无二的,也反映了槟州的独特性,华人得以一展长才。
另一方面,较槟城迟开发37年的新加坡(1819年由英人占领),结合了更多的华人向南迁居。在1840年时,华人有17千名,到了1901年,华人激增至164千余人。接着华人在新加坡有增无减形成一个华人社会。在目前的5百余万人口中,有70%是华裔或华人,但不可否认的是,新加坡的土地面积过小,只有5百余平方公里,也就使到它的发展有所局限。
因此当英国在战后重临新加坡时,它就认定这个岛国的政府一定是华人主政,虽然马绍尔曾短时间出任首席部长(1954-1956),但下来的政府首长就是华人担任了。从林有福(156-1958)到李光耀(1959-1990),到吴作栋(1990-2004),再到李显龙(2004-  )都充分在说明华人主政已成为理所当然的事,因为新加坡的华人占绝多数。(注:槟城和新加坡华人成为最大族群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事)
尽管槟城和新加坡的华人都是中国迁移过来的,但我们的先辈绝大多数是自顾闯天下,以摆脱清廷的颟顸无能的统治。
如果我们翻开清廷的“外交史”,也真会让人费解。例如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国除了向清廷拿下香港外,也逼使清廷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及上海五个港口(1842年中英又签署《江宁条约》),也允许英国在各口岸设立领事馆。
遗憾的是,清廷一直对“外交似懂非懂”,并没有在同一个时间向英国派驻领事,直到1875年,清廷才第一次派出外交官,由郭嵩焘出任驻英大使,开始了解国与国之间的往来是十分重要的,更需要领事馆之设。在1878年时,在郭嵩焘推荐下,委任胡亚基出任驻新加坡领事,算是清廷的第二个领事驻地。
到了1890年,清廷提议由黄遵宪出任总领事,于是原任领事左秉龙离职转任香港领事。
新加坡之所以被升格为总领事馆之地位是因为清廷觉得对外交太不重视了,必须迎头赶上。果然清廷也托新加坡总领事管治槟城和古晋,驻槟城及古晋的外交官也就成为新加坡总领事的下属。
1872年到1911年清朝灭亡为止,清廷共派出11位外交官出任驻新加坡总领事(其中有一人是先后两度出任的)。至于清朝驻槟城的副领事也前后有5位。吊诡的是,这5位副领事尽全数是客家人。
当清廷灭亡后,中华民国就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它依据清廷遗留的传统委派外交官,同样将新加坡作为总领事,而槟城则为领事,古晋也一样。
前后算来,中华民国派驻新加坡总领事共15位(其中有一人是两度受委),而槟城则有9名领事,但其中一人是两度被委任的。
直到1950年,当毛泽东于1949年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英国就采取行动阻止中华民国继续插手领事馆,也就在1950年关闭了中华民国驻新加坡和槟城的领事馆。
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意识形态的不同,未能得到西方的谅解和接纳,英国在这方面也就扮演了不让马来亚民间与中国进行非官方接触。
虽然英国在1950年就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又不让殖民地的人民与中国有所交往,也就不让中华人民共和国派出驻新加坡及槟城的领事,以阻扰当地华人与中共有所接触。
从中我们看到英国“伪善”的一面,既本身承认毛泽东的政府,但又不该让中共的代表以领事身份进行交流,也就平白浪费了8年的时间(1949-1957),马中关系处于冻结状态。
惟有在马来西亚直接与中国建交(1974年)后,双方的关系才逐步走向正常。
按照两国协定,马中在1975年开始互换大使,至今已有14位大使履职,而马中建交也有42年(1974-2016);尤其是1989年马共与马政府及泰政府签署《合艾和平协定》后,马中关系又更上一层楼。比较明显的是中国又在古晋、亚庇及槟城开设领事馆,象征着马中友谊已从上到下,铺盖整个层面。
总而言之,马中的关系从各方面看来得从槟城说起,槟城是两国的纽带和桥梁,这是不容置疑的。

刊登于2016年5月23日《光华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