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6.12.16

陈嘉庚与厦门大学 (跃马扬鞭)

陈嘉庚(18741961年)生于福建同安县集美村,在1890年南渡新加坡,先是协助其父亲陈杞柏的业务。陈杞柏(1842-1909)是在1870年远渡新加坡创业,事业终于有成。较后陈嘉庚也自行创业而成为巨富之一。1913年业务较有起色后,陈嘉庚率先在集美斥资创办集美小学,后提升至中学乃至大学。
及后新加坡的华侨中学是唯一的马新华文中学(1919年),而钟灵则是延至1923年才提升为中学的。因为有了华侨中学,也就联想到中学毕业生的升学问题,于是又引发陈嘉庚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和勇气,独资在厦门创设厦门大学。
为何要开办厦大?陈嘉庚本身有这样的交待:“民国八年(1919年)夏,余回梓,念邻省如广东江浙公私大学林立,医学校亦不少,闽省千余万人,公私立大学未有一所,不但专门人才短少,而中等教师亦无处可造就,乃决心倡办厦门大学。”
他之所以把厦大设在厦门是因为它是著名的港口,也是闽南华侨出入的必经之地。
1919713日,在厦门浮屿陈氏宗祠举行的一个特别大会上,陈嘉庚当场认捐一百万元充厦大之创办费,另准备三百万元作为常年经费,每年25万元,分12年摊付。他前后为厦大付出超过400万元巨款。
为了早日了却心愿,他在1920年时邀请汪精卫访问集美,准备聘他为厦大创校校长,但因汪另有所系,也就作罢。在192010月,陈嘉庚更特地到上海通过北洋政府教育部聘请蔡元培(北大校长)、汪精卫、余日章、郭秉文、胡敦复、邓萃英、李登辉、黄孟珪、叶采真、黄仕之、郭鸿声为筹备委员,以期得到各方的祝福。
对此蔡元培认为操之过急,建议不妨从长计议,却不被陈嘉庚认同。他决意如期开课,也请邓萃英(教育部高官)执掌厦大。但邓心不在焉,一脚踏两船,既未辞教部职,也担任厦大校长。除了经常未到校外,更与陈嘉庚的理念起冲突(由他规划且负责开支)。在无从选择下,陈嘉庚只好舍弃邓萃英,转而邀请其新加坡挚友,一生饱读诗书的林文庆医生当校长(19215月)(当时厦大校舍未落成,借用集美学校举行开课礼(19214月),首批学生136名。
(原本林文庆是应孙中山之邀与他一起推行新政,复兴中华,后来孙同意林文庆赴厦大履新,因其革命果实已被袁世凯窃取)
陈嘉庚之所以坚持开创厦大是因为他相信闽商富甲一方的人不少,定能慷慨捐助教育。讵料让他大失所望,除了陈嘉庚本身出巨资创办厦大外,其余儒商响应者少。甚至厦大成立后的第一次募捐、第二次募捐乃至第三次募捐依然没有成绩。
1929年,世界经济陷入萧条和大恐慌,陈嘉庚生意遭受严重打击,有人劝他停办学校或缩小规模,一概被他拒绝;他甚至扬言即使公司收盘也不为所动。
来到1936年,陈嘉庚面对的压力更是艰巨,他不知道如何解决厦大的经费,只好硬着头皮向李光前(其女婿)及陈六使等人凑借16万元应急。
可是转入1937年,情势更加危急,一方面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向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促使国共第二次合作。另一方面,为了不让学子失学,陈嘉庚迫于无奈将厦门大学无条件移交给国民党政府,改成国立大学。不久南京政府接受陈嘉庚献校,他与林文庆也就结束在厦大的16年的合作关系。
在献出厦大后,陈嘉庚投身抗日救援运动,成立《南侨总会》。在抗战时期他访问了蒋介石和毛泽东的战斗场。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毛泽东称赞陈嘉庚是“华侨旗帜,民族先锋”。
战后厦大更成为一朵奇葩,发展成为中国的名校之一,目前学生突破4万名;更加令人津津乐道的是厦大已成为第一间在马来西亚拥有分校的大学,这说明了厦大有机会更上一层楼,但就不知道它能否赓续或重拾《南大精神》?

(本文作者也是安徽大学荣誉教授、韩江三校副董事长。在1217日应邀参加《从陈嘉庚到陈六使的历史贡献》的座谈会,此乃部分的讲话内容)

刊登于2016年12月25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