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8.12.16

“政治正确”下的敌友换位 (直挂云帆)

很久以前我对“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共同的利益”这句话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也似乎可以当成为家常便饭,甚至不以为然。
虽然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但多数的例子是“化友为敌,而不是化敌为友”的。这是因为在关系正常下但在后来的时局发展中起了变化,也就没有情面可讲,甚至是“永远的敌人”。
首相纳吉在人民进步党的大会上说:“在政治中为了共同利益,没有永远的敌人和朋友,但政治要讲求政治道德。”
“政治道德”显然是一句无所不包容的话,因为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政党都有不同的立场,也就对政治道德有不同的诠释。
在政治道德之内,还有一句我们常听见的政治术语,即“政治正确”。这句话的含义是按照传统或习俗的政治观来处理问题。不论是否过时或不被接受,它已经成为“政治正确”的金科玉律了。因此当我们看到或听到“政治正确”这样的字眼时,就不要以为它是绝对正确的,因为这是用世俗的眼光看问题和得到的结论。为此便出现了“政治不正确”的批驳,意指“政治正确”是有问题和具备挑战的。
举一个例子来说,今年11月的美国总统选举,希拉里(民主党候选人)显然是站在“政治正确”一边,她既继承了一向以来的美国式的政治体系,又以精英份子立足政坛。这几乎是美国民主政治的典范。这在美国当权者或精英阶级看来这就是“政治正确”下的政治完美。
所谓的“政治正确”是从英文字眼翻译过来的,英文称之为“Politically Correctness”缩写“PC”,被译成中文词句时不能完全表达英文字的含义,难免造成误解或会被人认为不知所云。
因为传统政体或一向以来“约定俗成”的观点或政策不一定是正确的。有人因此提出应译成“政治上不具有偏见的”或“政治上的适当”,以免混淆不清。
另一方面,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的特朗普(共和党候选人)就完全逆其道而行。他向现行的世俗观念提出挑战,也就是向“政治正确”提出挑战。在特朗普看来美国一直主导人们的思维就是接受“政治正确”这一理论,但特朗普做出否定。他们这一观点正好符合了美国选民对“政治正确”的厌倦。希拉里也就非常意外地败在对“政治正确”的迷信。但不知今后特朗普会调过头来认为他制订的或他同意的政策就是“政治正确”?不应质疑和反对?若是这样,则政坛上永远只存在着权力在说话,不是民意在左右话语权,特朗普也不例外。
从这个现象又让我们看到另一个相关现象,那就是在政治正确下存在不定的因素,会因时局的改变或因利益的相同而“化敌为友”。
例如在1969年大选过后爆发“513”种族冲突流血事件之后,启开了敦拉萨掌权的年代(1970年取代东姑拜相)。他最大的动作是全面改变了政治格局,将反对党收编。一向以来与巫统不咬弦的伊斯兰党(原称回教党,2011年易名为伊党)也在1972年在吉兰丹共组伊巫联合政府。当时回教党的领导人阿斯里也升级成为联邦部长。
然而这种带有政治利益的合作终不能持久。1977年回教党在丹州议会向亲巫统的州务大臣纳西发难,投下不信任票,触发党内两派武斗。结果在当年被中央政府以紧急法令接管丹州政权,随之回教党也被开除出国阵(但回教党声称是它自动退出的)。
眼见时机成熟,1976年接位的胡先翁首相于1978年在丹州举行闪电大选,将回教党打得落花流水。国阵也是第一次夺得丹州执政权。自此之后,回教党与巫统变成水火不容的政敌,而党领导及党员之间也不再往来。这种“化友为敌”的结局反映了回教党吸纳了“寄人篱下”的教训。
没想到,先后被东姑拉沙里(1990年大选)及安华(1999年大选)扶起来的回教党,再夺回丹州政权及壮大势力后,却在2015年与“民联”(反对党阵线)“分道扬镳”,也促使回教党进一步靠向巫统。
伊斯兰党的保守派一直处于统领地位,也就告别了布哈鲁丁(1956年任党魁,领导这个党直到1965年)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民族主义路线;也告别了阿斯里(1966年直到1982年领导伊党)的“世俗主义”路线,转而走向宗教至上的道路。
2015年伊党改选全面排斥所谓的开明派后,这个党在哈迪阿旺领导下,坚持以宗教作为立党之基,也就坚持要落实“回教刑法”,因而不惜与其他反对党断交或停止往交,回过头来又与巫统走在一起,这是典型的“化敌为友”,也真正地反映出政坛的千变万化,也令人眼花缭乱。这也是伊党的“政治正确”论。
吊诡的是,当巫统老大纳吉争取与伊党合作的过程中,又突然爆开前老大马哈迪与纳吉的交恶,他们俩人本来是政坛的“世交”,未想因政见大相径庭,造成两人关系在2013年大选后逐渐淡化,到了2015年更是势不两立。
任谁也无法想象在马哈迪有生之年,一位由他支持上任的首相在近日竟形成“不共戴天”的政治敌人,这种“化友为敌”的例子又反映在马哈迪和纳吉的身上成为这个时代罕有的政治标签,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被马哈迪一手开除出党,失掉副揆的安华(1998年)却又在今年与马哈迪“一笑泯恩仇”。
抑有进者,马哈迪也在今年破天荒出席行动党的代表大会,让人看到的画面是政治被颠倒过来,根本不能发生的事情现在又一件件发生了。
一边是巫统与伊党重修于好,已是“化敌为友”了;另一边是纳吉与马哈迪闹翻了,彼此竟“化友为敌”,。这种身份和立场的转变正说明我国的政治已进入一个“新常态”,准备在不久之后来一个大决斗,做个了断。

平心而论,在“政治正确”下的“化友为敌”或“化敌为友”都是对“政治正确”的讽刺,因为在领袖更换角色后,原先的“政治正确”已不能放之四海皆准。除了朝野有不同的解读外,也出现了“政治正确”与“政治不正确”的斗争。它们对我们的将来和子子孙孙的影响是“无远弗届”的。
刊登于2016年12月8日《东方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