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7.1.17

槟州马华又回到原点?(跃马扬鞭)

马华总会长廖中莱不经意地宣布由州署理主席陈德钦上位而成为槟州马华联委会主席。
他是接替卸任的黄家泉(第二贸工部长兼马华总秘书)而预示着他将带领槟州马华迎向第十四届大选。
从表面上看,这是马华“本土化”人才的另一个“印证”,但实际上是马华党中央不得不作出痛苦的抉择,因为马华在2008年及2013年的大选在槟州惨遭灭顶。如果加上1969年及1990年的大选,马华共有4次全输得干干净净。后来(2005年)即使启用外州重量级人物领军,也还是功亏一篑交了白卷。
槟州马华之所以走到今天完全是它本身的战略所致,而且从一开始就打错算盘。这在其它州来说是少有这样的先例。
首先当马华在1949年成立的时候是由党中央(应该说是陈祯禄)委任槟城富甲一方的吴瑞琴出任槟州主席(也是槟州中华总商会会长,主要是需要有头有脸人竖立形象)。因此当林苍祐在1954年加入马华公会后党务就落在林苍祐的身上,他既是马华的州议员也是槟州联盟主席,但不是槟州马华主席;尤其是在1957年选首席部长时,是林苍祐婉拒推荐,才由他决定王保尼担任首席部长。这就是说,身份与职权是分开的。
王保尼从1957年担任首长到1969年下台,前后12年。他也从来不是槟州马华主席。反之这个时期(1969年)上台的林苍祐不是用马华身份出任首席部长,而是以民政党的身份东山再起,一跃成为槟州执政党,也给马华“创造”第一个“零蛋”(零议席的纪录)(林苍祐是在1959年与东姑闹翻后在1960年退出马华公会)。
在这之后,马华在陈修信年代依然委任大老板出任槟州马华主席,例如接吴瑞琴的橡胶大王连裕祥(1961-1964)、从事银行业的苏承球(1964-1969),他们都是来自商会的会长。马华的头家形象从此被确立起来。但即便是商界泰斗也救不了马华在1969年的下沉。
当陈修信在1974年退位由李三春接手后,他就暗中在槟城策划一个“宫廷政变”。林建寿(曾任左翼社阵总秘书)参与其中。
为了让林建寿得以扶正,李三春在1976年亲自接任槟州马华主席,约有半年的过渡给林建寿。就这样在1977年到1984年林建寿在槟城成为呼风唤雨人物。且1978年导演了一场“马华七人帮”向民政“宣战”在失败后,他又在1982年酝酿更大的计谋。
先是李三春敢敢到芙蓉挑战曾敏兴(行动党主席),条件是马华要在槟州“翻身”。只要马华赢得的州议席比民政多,首席部长就归马华,反之则仍由民政保有。结果林建寿还是在1982年大选中败下阵来。
继后,槟州马华改由李永枢(1984-1986),而后是石清霖上位(1986-2003),再后是黄锦鸿接班(2003-2005
在石清霖后的年代 1999年大选后,意外地发生民政两名州议员林武灿及林建安过档马华,而致马华11席及民政剩8席。虽马华再掀第二次夺权风暴,但被马哈迪压下,从此马华自认在槟城只有二奶命。
为了解决槟州马华内讧,黄锦鸿被逼下台(2005年),换了外州人接班,他就是陈广才。当时黄家定的理由是“对等”委任,即陈广才与许子根都是党的二号人物也是部长级人物。与此同时,一项重要的“使命”是马华与民政终告“偃旗息鼓”,一个主中央,一个主槟州,不再为争夺首长直闹得鸡犬不宁。
因此在陈广才之后的廖中莱(2008-2010)、黄燕燕(2010-2015)及黄家泉(2015-2017),这些重量级人才来主导槟州也是意义不大的,甚至是不具意义的,毕竟争来争去都是坐亚不望冠。
从这样看来,马华在兜兜转转12年后又回到原点,这就是马华的宿命。说得坦白一点是马华党中央“放弃”在槟州出头的希望;说得好听一些是让槟州马华自力更生,所以槟州马华只得自我保重。

刊登于2017年1月16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