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3.9.17

独立前的一场选举

马来亚乃至马来西亚在独立前其政治生态是怎样的?好像被许多人忽略了,以致我们不是很清楚,为什么会有“马来西亚联合邦”和后来的“马来西亚联邦”这样的国名称呼。
故事还得从200年前说起。首先英国拿下槟榔屿(1786),继之拿下威省(1800年)、新加坡(1819年)及1824年与荷兰交换条件,将英国在苏门答腊的明古连港让给荷兰,以换取荷兰将马六甲双手棒上给英国。就这样,在1826年英国将三个州(槟城、新加坡及马六甲)并成一个政治体系,称之为“海峡殖民地”(俗称三州府)。直到1874年,英国通过“邦咯条约”的签署,才第一次将权力的鞭子伸入马来亚联合邦。
在当时,新加坡是与马来亚密切地绑在一起。马新原是一家,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我们看到有三个亲英国的政党组成“联盟”(1954年),准备在大选中探出头来。这三个党是巫统(1946年)、印度国大党(1946年)及马华公会(1949年)。
另一方面,已脱离巫统的拿督翁则另起炉灶,成立“马来亚独立党”(1951年)(1954年改称国家党)。他是因不满巫统党内有人反对他的开放门户政策,才导致他“离家出走”。
虽然他的政党规模比巫统小,但他因受到英政府的尊重和支持,也就成为被英国人重视的政党(其中最主要的目的是拿督翁希望借助英国的力量以便能在选举中脱颖而出)。
虽然拿督翁已不在巫统,但仍被英国委任为“内政部长”(1951-1955)。由此可见英国人对他的信任,也相信他必能在大选中胜出。在当时,身为巫统主席的东姑只能被委为行政议员,身份与权势远比拿督翁小。
英国人之所以引进议会选举是为了“应付”马共势力的增长,它向人民宣传通过投票是可以改变政权 ,无需诉诸武力。
当英国在乔治市市议会选举(1951年)及吉隆坡市议会选举(1952年)被证明是值得推行的制度,也就有了1955年的普选。
所谓普选是指在独立前的选举,其目的是通过投票来做出改变或不作出改变。
其时选委会规定:民选52人、官委32人、官职议员3人、州务大臣9名及槟甲议员2名,总共89人组成。
结果联盟参选52席赢得51席,国家党参选30席,全军覆没,包括拿督翁也在新山落选;而剩下的1席归伊斯兰党胜出。
联盟的胜利标志着一个新内阁将由出任首席部长的东姑组成,他可以不必完全听命于英国,而是可以挑选较好的人才加入政府部门谋事。
这一次的选举表面上看来是没有太大的改变,人民不必对投票有所担心,但实际上它已经将决定马来亚的未来的政治道路。换句话说,马来亚的政治格局也已经形成了,那就是通过选举选出政府;同时立法及司法有其本身的独立地位,也就是所谓的三权分立。
直到今天,我们不但要对三权分立给予重视,也要反映出马来亚乃至马来西亚联邦是“以法治国”的,而不是“以人治国”;更不会允许滥权枉法。
我们固然不必对未来感到失望,但我们希望参政的任何政党必须以大无畏的精神追寻人民的梦。

政党是用来引导人民,而不是等人民来引导它们(政党),这就是从政者及政党的不变定律。
刊登于9月11日《号外周报》第854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