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3.11.17

大水灾带来的省思

槟岛也就是所谓的槟榔屿,它是在1786年被英国人莱特所占领,并直接宣布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总面积经过填海后共有293平方公里(相等于新加坡土地面积的一半)。它原本是一个荒芜与沼泽地带,经开发后成为各族人民移入的海岛。有来自吉打、吡叻、雪兰莪等地的马来人,也有来自印尼的马来人及阿拉伯回教徒;更有来自中国的华人和印度的移民,加上少数的英国及其他欧洲人。
自从开埠以来,槟榔屿在1789年有遇过一次大火灾,将市区的房子焚毁,地点是在槟榔律和日本新路(Kampung Malabar)一带。还有一次是发生于1820年,乔治市几乎浸在水中,造成许多家庭受水患之害,触动英殖民政府有迁都的念头。
当时有人建议将“城市”移向较高的地点峇都兰章区,后来又认为不妥,就建议改善排水系统,以解决水患。
不过根据地理学家曲喜乐博士(Johannes Kucher)(德国人)研究的结果是,槟岛的土地每年增加半寸,造成土地高过水平线。一旦雨下不停,水就难以排泄也就会造成水灾发生。
这位著名的地理学家今天也是景园专家,在中国的大学执教。在60年代中期他来到槟城住了8个月,以完成其博士论文。在1970年时,他又应林苍祐之邀来槟城研究水患事宜。
曲喜乐博士也认为地势的问题只有通过较深的排水道来缓和或解决,但不能保证。因为土地一旦高于海水的地平线,而且每年有所增高的话,就意味着解决水患不易。
1941年时,槟岛又再面临大水灾的冲袭,严重到几乎不可收拾。在当时又似乎牵涉到阿依淡一条河水泛滥造成居民陷入困境。
所谓的阿依淡的名字是取自马来文的“Ayer Hitam”(黑水河)。这条河水其实并不黑也不大,就是在那个年代(因担心日军攻城,居民都逃到阿依淡躲开日军的目光,却又是“水神”降临。
即使一连几天大雨就成灾,也没有影响或改变人民对槟城的热爱;尤其是槟岛,更成为人民满意的居家场所,也成为第二家园的热门地点。
如果按照地质学家的研究,要解决槟岛水灾问题好像还没有最好的方案,也是因为沟渠问题造成今日的“积重难返”。
可是做为英国的殖民地,槟岛的沟渠既小又浅,排水困难,即使有阴沟,又不够多和深。到了80年代,只见发展商在市区的原有露出的水沟用洋灰盖住了,留下一些个小窄口供清洁工人清理垃圾。
这样的封闭自然使到下大雨时,水无处可“消化”,只能溢出路上造成泛滥;特别是高楼大厦到处林立,房屋也多到难以计算。还有山坡也被发展,楼高度又再拔高。一旦发生大水患,那就不可思议了。
2004年的“海啸”来犯时,大家都不知怎么一回事,竟在浮罗勿洞卷走多条人命;而海堤一带的破坏更是满目疮痍。

讵料在本月4日下个不停的倾盆大雨,加上狂风吹袭,又把整个槟城翻个脚朝天,卷走了6条人命,房屋倒塌倒是不多,只是整个市区也因为水灾之患,在周日出现凄凉现象,许多小贩不摆档,许多小贩中心或餐厅歇业。让人感到难过的是:为什么“一雨变成灾”,到底问题出在哪里?虽然有些天灾是防不胜防,但总希望能降到最少的破坏。

刊登于2017年11月13日《号外周报》第863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