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3.12.17

细说韩江(二)今日奠基礼•树人万万年

“五四运动”触动了潮人昔日的办学热情,乃在会馆内开办韩江小学(1919年)。与此同时,当年有许多华文学校也应运而生。截至1921年,在海峡殖民地(槟城、马六甲及新加坡)及马来属邦(吡叻、雪兰莪、森美兰及彭亨)内已有252间华小。如果说1904年的马来亚第一间新式华小(中华学校)在槟城拔地而起,那么经过17年的打拼,华社已视办学为己任。即使英殖民政府实施华校管制条例,还是不能阻止华人传播中华文化,因为新式学校的兴起,也就取代了私塾学校。
所谓的“新式学校”是指中国北洋政府在“五四运动”前后所推行的统一学制,采用新课本,不再引用“四书五经”为课本;尤其是在1920年后,北京尊重各地区的华人选择使用普通话(话语)或方言教学。
结果香港选择用广东话教学,澳门也不例外,但马新的华社侨领和中华民国驻马新领事倒同意用普通话教学,不使用方言(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槟城有极少数的方言教学的学校,如用福建话、广东话或客家话教学;但在战后(1945年后),已消除方言学校,全部采用普通话教学(华语)。这就是说,当日军投降马新重回英殖民地统治后,又见华教重开而遍地开花。也是因为华校发展十分迅速,结果导致英政府采取更严厉的管制;尤其怀疑有左翼渗透华校。
韩江小学也是因势利导成为“名副其实”的华校,用普通话教学,而不是用潮州话教学。在有教无类下,学生人数从五十多人升至百余人。有鉴于校舍不敷应用,董事长林连登乃在1921年献巨资在会馆右侧另建学校。到了1939年,韩小学生已超过五百名,教室实不敷应用。
此时正值泰国政府一声令下,严禁华校,也不准再教授华文,造成泰国华裔入学无门,一大批小学毕业生也没有中学可去(政府不再允许开办华校)。
就在此时,来自泰京黄魂中学校长带领数十名中学生来槟寻地建校。适逢韩江也正在易地为良,在与泰方商议后同意合作办校,将韩小也扩建中学。有关计划是因林连登已购下亚依淡连理园(共六十余英亩)(原是属于椰子园和红毛丹园),在潮人之劝导下乃同意捐出一半土地(即33英亩)供韩江发展之用。
讵料1941年杪日军南侵槟城,继之扫荡马新反抗力量。在1942年完成对马新的全面控制,这样一来,韩江的扩建计划泡汤,全面停顿。
迨至1945年日军投降后,由于各城镇满目疮痍,百业萧条而谋生不易,也就将复办学校大计划按能力开展。
韩江的扩建计划也只有在1948年后才又被提上潮人议程,当时有关产业乃属林连登长子林廷欣名下,也就由潮州会馆选出15位信理员(连同林廷欣在内)。
就在手续完成后,韩江的兴建计划又告重生。为满足华社及泰国需求,众乃建议兴建韩江中学,韩江小学扩建一事押后。
1950715日,在林连登主持下,韩江中学的奠基礼也为潮人办校的精神进一步提升。他在致词中说:“今日奠基礼,树人万万年”。
建校之初,韩中图测形成一个工字形,前后两排是课室,中间是大礼堂,是双层楼建筑物。在校舍不远处有一座学生宿舍(1953年启用)。
1951年开学时,经过入学考试后,初中部开三班,有学生145名;高小部开六班,学生有248人。在当时,因为中学学生不够,剩下的后排课室改为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上课,而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仍在牛甘冬潮州会馆旁上课。
既然小学暂被切成两段,韩小(在牛干冬的地方)由校长管,而在中学课室上课的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则由中学校长管。如此的分工合作,总算解决了小学生过于拥挤的困境。

韩江从一校变成两校,从小学又增加一座中学,也算是潮社扬眉吐气了。
刊登于2017年11月5日《光华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