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3.12.17

细说韩江(三) 拒绝改制•傲立北马

韩江中学的开办对整个华社起了很大的作用。在那个没有很多中学的年代,韩中的校园景色及广阔草场倒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甚至成为外国游客拍摄的参观地。
原先在槟城,钟灵中学是最早的中学。它在1917年由阅书报社创建后仍是小学,但到了1923年为收容小学毕业生转成中学。从此钟灵一枝独秀地成为远近知名的学校;尤其是在陈充恩(1901-1952)于1931年掌校钟中后,加强对英文的教学,实行双语教育获致成功,更使钟中成为华裔的首选学校之一。当1951年教总成立时,陈出任主席,但在1952年不幸遇害。
在之后出现的是槟华女中(前称福建女校),接着有中华中学、协和中学等等。当韩中挺立在槟江之上时,它与钟灵形成相互映辉的好学府。
钟灵是在战前出名,它的学生有不少是活跃分子,一度被形容为左翼的温床,马共的副总书记杨果(陈平助手)也是钟灵生。因此日军南侵时,专门对付钟灵师生。在战后的首10年,钟灵仍是华校之冠,可是在1956年它接受政府的全津贴后,就引发学生大罢课。学潮也因钟灵生的点燃而燃烧整个马来亚华校。到了1960年,基本上钟灵生不再闹学潮了,改制成为钟中罢课学生永远的伤痛。
巧合的是,韩中在1956年后学生人数也不断上升。
例如1951年学生300余人
1952年学生500余人
1953年学生700余人
1954年学生1000余人
1955年学生1700余人
1956年学生2000余人(开设下午班)
1957年学生2200余人
1958年学生2600余人
19571114日,韩中学生发动了学潮,以响应钟灵生在1956年为抗议改制的大罢课行动。继之韩中、钟中、中华及菩提的学生分别涌向槟华女中抗议改制华文中学、抗议不收超龄生、抗议读华文但考试用语是英文等。
这场被形容为学潮大风暴的运动也随后成为全国性运动。在这方面,韩中似乎成了学运的“龙头”。这个龙头本来是钟灵生所扮演的,但1957年后已转移至韩江。在抗争的过程中,韩中学生被开除和记过或勒令自动退学。
1958年又是一场学潮风暴在韩中掀起,起因于学生不满政府规定必定要参加初级文凭考试,及格后才能升上高中。但华校生一向来只需参加校内举行的考试,当作测验性质,与升留级没有关系。
与此同时,当年学生也不满毕业刊的学生文章被抽起否则不能出版。此事后来闹成很大风波,因为林连登先是支持初级文凭考试只能当成测验性质,也得到林连玉的支持。但在六个月后,他反而认为可以作为学生升高中的通关考试,而政府又没有表态,结果是韩中学生有了示威,最后是政府接纳所请,免除了更多学生发生学潮。自此之后,韩中已没有了学潮,但学运继续在运动着。
其实政府对韩中生的提防可以从下列事件窥见,事缘在19581011日林连登的铜像恭请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主持揭幕礼。在此之前,身为槟州首席部长的王保尼打电话给时任校长方学李,询问东姑来韩中安全吗?有没有左派分子闹事?在确定一切安全后,东姑如期来到韩中。这一年林连登仍健在,但他同意在生前立铜像,这座竖立在韩中大草场的铜像突显了林连登对华校的贡献,与在韩小摆放的半身铜像比较,可谓是大巫见小巫了。
即便韩中在50年代末期卷入了学潮,也被怀疑左翼份子已在学生群中十分活跃,但韩中的学生人数依然有增无减。
例如在1960年政府发表“达立教育报告书”,规定华校要么接受改制成国民型中学,要么成为独立中学(未获分文津贴)。韩中董事仝人在1961年拒绝改制。就这样,在全马71间华校中学里,有56间接收改制,只剩下16间保持独中的地位,韩江中学即为一例。在北马,韩中是唯一一间不接受改制的华文中学,显得高风亮节而又鹤立鸡群。
从那一年起(1961),韩中学生突破3000人。
1962年再升上3500人;1963年再升上3600人。这是韩中最辉煌的时刻。

(三)
刊登于2017年11月7日《光华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