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4.6.18

该是政教分家的时候了


本来第七任首相马哈迪有宣布他将兼任教育部长,因为他发现我国的教育问题太多了,必须要加以整顿。
我第一个反应是并不反对马哈迪兼任教长,因他曾在1974年被敦拉萨首相委为教育部长。在那个时代,董总推出了“统考”,起先未得马哈迪的祝福,后来因属于私立学校的考试,也就不便阻止。但从那时开始,董总要求政府承认统考始终不得要领。理由是:这不是由政府承办的考试。因此其毕业生不能进入国立大学。后来私立大学不断增加,而且外国大学也来设分校。在条件逐步放宽下,私立大学和大专也收统考生了。
在这方面,董总一直争辩的是:外国大学都纷纷承认也接受统考生入学,为何马来西亚政府不愿开放呢?
其实在马来西亚独立前,华教已和政治挂钩。这不是华社的意愿,而是如果不通过政党势力,华教的未来将得不到保障。于是在1955年时,有了林连玉率教总代表团到马六甲与东姑会谈,寻求善待华教。席间林连玉为华教前途,答应联盟的请求,在大选中呼吁华人投票支持联盟,以换取华教的未来。结果联盟在大胜后,于1956年成立“拉萨教育报告书”,在条文上给予华教一定的发展空间。因此当这份报告书在1957年成为教育法令时,教总并没有反对,因为它既保存华教体系,也将最后条文删除,即最终的目标是通过国民教育整合成统一的教育体系。
不过,当马来亚在1957年独立后,政府就在1960年再推出“达立教育报告书”。这份报告书在1961年成为教育法令后,明显地将华文中学切成两半,一块属于国民型中学,由政府掌控大权;另一块则属不接受津贴和改制的中学,称之为独立中学。
虽然这份报告书没有硬性规定华教的体系,但当年(1962年)有55间中学接受改制,而只有16间保持独中的地位。这意味着只有1/3的华中不接受改制。
当年林连玉是最大力反对教育法令的一位华教斗士,并疾呼华社自力更生。他也用公民权的被褫夺作为代价换取华教之火种不灭,算是功德无量。
后来华教不论是国民型或独立中学,都在风雨飘摇中面对教育制度和考试的改变的冲击,包括在九十年代不再分称国民型中学与国民中学,而是直接称为国民中学。
为什么在后来,独中的数目又有所增加?原来许多华校转成国民型中学后,却面对尚未毕业的超龄生失学的问题,也就被允许在国中开办“下午班”,以收容超龄生。后来因独中有其需要,也就从16间转成60间了。
当然独中的学生也不规则,有者数千名或至少也过千名;更有者则一直维持在数百名。虽然如此,华社的支持是不遗余力的。
尽管教长从敦拉萨、阿都拉曼达立,后再到胡先翁和马哈迪到慕沙希淡到阿都拉和安华,接着由纳吉及希沙慕丁接手。在纳吉拜相的年代(2009年),慕尤丁也出任教育部长。
如果我们从历任教长的名单来看,这些人都先后成为首相级人物,难怪有人称教长是通往首相府的必经之道,没有担任过教总的人是鲜有机会登顶的。比如敦拉萨当过教长而成为第二任首相;胡先翁也做过教长成为第三任首相;马哈迪也曾是教长成为第四任首相;而阿都拉也任过教长成为第五任首相;同样的,纳吉更是经过教长这一门槛登上相位的。
如今马哈迪回来,由他出任教长是不错的,这叫着老马识途。
但因考虑到希盟不主张首相兼其他部门,马哈迪也就挑了一位新任国会议员马智礼博士(Dr. Maszelee Malik)(土团党)担任新教长。
当了解这位仁兄来头不小,且有华裔血统,又会讲一些华语后,他普遍地受到欢迎;尤其是他的学历出众,毕业自英国的杜伦大学政治系博士。本在伊斯兰大学担任助理教授,为展示抱负,在今年毅然投身政治一炮而红,在一夜之间成为万众注目的焦点。
但现在的问题是:马智礼如何将教育与政治分开处理,不要将政治带入教育。就不知马智礼能做到吗?
刊登于2018年6月4日《号外周报》第891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