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理解为何到了今日伊斯兰党还是针对安华咬着不放?在过去安华不是与伊党称兄道弟吗?
这话说得没错,在1971年安华成立回教青年运动组织(Abim)时(但此组织在1973年才获准注册),他是获得了法兹诺(已故伊党主席)及哈迪阿旺(现任伊党主席)等人的加盟而成为安华的左右手。
1977年伊党与巫统闹翻,被踢出国阵。在当时,伊党主席阿斯里诚邀安华领导伊党,但安华没有答应,以致伊党一连三届大选都失败。后来在1981年马哈迪拜相时,安华选择加入了巫统。
自此之后,马哈迪、安华与伊斯兰党之间就有说不完的政治故事。
吊诡的是,伊党一向与马哈迪不咬弦,为何最近伊党主席哈迪阿旺跳出来主张马哈迪任完5年的首相期,不要中途让位给安华。这反映出在马哈迪与安华之间伊党选择保马弃安。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还得从1998年说起。这一年的国庆日过后,马哈迪于9月2日宣布革除安华官职(副首相兼财长),且在9月3日通过巫统最高理事会将安华开除出党,后者也即刻丧失党署理主席职。
在双重打击下,安华寻求伊斯兰党与行动党的合作,共同组成“替代阵线”,准备与国阵一见高低。
与此同时,安华也在全国各地刮起“烈火莫熄”旋风。令人震惊的是,安华在狱中被时任总警长的拉欣诺殴打至眼睛红肿。在舆论哗然下,伊斯兰党趁势在1999年的大选支持安华成为共主,也大加讨伐马哈迪。结果安华效应发生了,伊斯兰党也从中获得最大的好处。除了执政吉兰丹和登嘉楼州外,并首次拥有27名国会议员。马哈迪近期坦言,因为安华眼睛肿事件,导致巫统失掉300万张选票。
可惜的是,伊斯兰党并不全然认为是安华效应所致,反而认为是伊党改变策略,强调宗教政治所致。这就是为什么后来伊党与巫统较劲谁的回教国才是正统的?开始显示伊党对安华有了离心。
也因为这样,行动党不能容忍伊党的宗教政治政策,在2001年离开了替代阵线。
当安华在2004年8月出狱后,他看到的尽是蓝色(国阵的旗帜)的天空,反对党几乎无立锥之地,包括公正党只剩下1个国席。主要是因为反对党阵线消失了,各自为政,结果是一败涂地。
在不利的情势下,安华惟有亲自领导公正党,再与其他反对党私下“分配”席位来面对2008年的大选。
由于反对党已成立不了统一阵线,鲜有人看好反对党会出人头地,最后爆发出来的成绩竟是反对党异军突起,连夺5个州政权(吉、槟、吡、丹及雪),也破天荒拥有82个国席,与国阵的140席相互对峙,两线制似乎“呼之欲出”。也因为时间紧迫,怕有生变,安华用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度及快地将三个政党组成“人民阵线”(简称民联)。
可是到了2013年的大选前,伊斯兰党已发出不同的声音,有的主张由哈迪阿旺出任首相,也有建议由东姑拉沙里拜相,似乎忘记安华才是他们的“共主”。
虽然民联在那年没有拿下中央政权(国阵133席对民联89席),但民联内部的伊党公开摆明安华不适合当首相,因为安华仍面对第二次鸡奸案尚未审结,随时有坐牢的可能。
原本公正党是安排加影议员李景杰在2014年辞职,让位安华参加补选,以便出任雪州务大臣,多一层阻力来保护安华,但伊党却不以为然。
最后安华因其第二次鸡奸案罪名成立,虽有机会作最后的上诉,但已不得提名参选,也惟有请其夫人旺阿兹莎出马结果胜出。
这一下子,保守的伊党更有话说了,抬出苏丹反对旺阿兹莎任州务大臣,因她缺独立操作经验,得靠安华协助,结局是阿兹敏取而代之。
正因为安华的排阵落空了,果实由阿兹敏接收,也造成安华与阿兹敏有了“心病”,包括在同年安华与阿兹敏对宗教局向伊斯兰姐妹组织发禁令出现不同声音,安华反对此举;阿兹敏则声称要尊重当局的决定。
无可否认的,阿兹敏是比较接近伊斯兰党的,也是最后一个反对与伊党切割关系的公正党领袖。他与安华之间不但有了隙缝,而且伊党也煽风点火,插足波德申补选。此外哈迪阿旺的辛辣言语与极尽其挖苦之能事来贬斥安华,已意味着伊党较靠向支持阿兹敏(适逢公正党党选出现阿兹敏斗拉菲兹)。就不知道伊党在将来会不会成为安华的“致命稻草”?
刊登于2018年10月8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