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的惊喜,也没有热烈地角逐,在郁郁不得志下,马华及青年团和妇女组完成了党的三年一任的改选,这是马华自2018年大选后的第二度党选。其结果正如所料,仍然是以魏家祥为首。
虽然马华选出的中委有新脸孔和未被人所熟知的新人,包括马青团与妇女组也有新脸孔,但我们尚看不到马华的新方向和新战略,只能读到一些领袖的简单表述。这是马华立党以来(1949年建党,至今已74年),从未有过的尴尬与失落,以致马华在今天已无法如同过去般以“代表华人的身份”在公开场合上大声疾呼。它的地位似乎已被行动党取代,不但在政府内阁没有部长职,而且许多官联机构也没有马华的份。
这清楚地显示马华已是今非昔比,但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马华还算是执政党一员?它的代表性在哪里?再往下看,马华还有未来吗?马华能翻身吗?这个问题得从马华立党说起。
最初的时候,马华公会的成立是要照顾和妥善安置新村的华人;甚至发售福利彩票的所得来支援可怜的新村华人。
之所以有华人新村,那是因为在1949年开始,英军残暴地将大批华人驱赶至无人烟的一片荒地,以铁刺网围起来,并派军警驻守,监视出外工作和日落返回新村的华人。英军所持的理由是华人住在乡村地带容易援助马共,也就用尽手段将华人集中在全马各地500多个华人新村,人数高达50万人。
在此前一年的1948年,英军已宣布马共为非法组织。除了将万余名华人驱赶回中国外,也建立所谓华人新村。
在当时表面上马华的成立是为了援助华人的苦难,但如今回想起来,就会发出质疑:为什么华人政党要为英军的作恶行为“善后”?为何不正面指责英军的暴行,反而为英军的所作所为合理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来亚于1955年(独立前)举行首次普选,总共有52席公开竞选(其余46席是由英方委任的议员),其中巫统参选35席,马华参选15席及国大党参选2席。这三党组成了联盟,与离开巫统另组国家党的拿督翁分庭抗礼。
选举的结果是联盟大胜,马华也全数中选,这也是马华最辉煌的开始。但这个辉煌是很短暂的。
当1959年举行独立后(1957年独立)的第一次大选时,马华不幸发生内讧,一边是新崛起的少壮派,以林苍祐为首;另一边是以马华元老陈祯禄为首的保守派。虽然在1958年已控制马华的林苍祐派向巫统发出疾呼,要求分配1/3的国席给马华。在国会共有104席下,林苍祐派要求至少1/3席是因为若国会要修宪得先与马华磋商,不能由巫统一意孤行。
这封在后来变成“哀的美敦书”的秘函被提前公开。按巫统的理解是林苍祐要求过多,因为1/3席等于是分配得40席。
在东姑否决下,他向林苍祐发出挑战,将林苍祐派的所有人马扫出候选人的名单,包括林苍祐也不是候选人。在后来林苍祐派放宽要求,只要求分配35席,但仍不被接受。到最后马华只能分得31席,这意味着马华的妥协也注定马华在国会大选中首次面对一定的挫折,在大选中只赢得19席,另12席输给反对党及独立人士,包括社阵拿下8个国席。
从马华的成立到马华的妥协,开启了马华在联盟党内的从属地位,这种角色一直没有改变。例如在1969年的大选时,马华虽然被分配33个席位,但在面对反对党合作下,马华只胜了13席,进一步显现马华的衰弱。
果不其然,巫统在1974年将联盟改成国阵,收编了反对党的伊斯兰党、民政党、人民进步党及砂拉越人联党。这等于是扩大联合政府。也因为民政党等政党的崛起,而成为马华的内部敌手,这对马华来说是党成立以来的第三个打击。
在此之后,马华也在生存与斗争之间与同属国阵的民政党斗个天翻地覆。而在另一边的行动党则伺机蚕食马华的议席。
虽然从1982年到1995年马华的议席也有所增加,其中在2004年的大选中达到高潮,参选40席赢得31席,是最亮丽的成绩。但在2008年的大选后,马华的议席就逐届减少,在2018年连政权也输掉。结果马华从仍有7个国席变成只剩下2个国席和7个州席(2席在马六甲、4席在柔佛及1席在吉打)。以这样的局势观察,马华仍留在国阵已没有多大的意义,目前只能在柔佛及马六甲政府内有声音,其他各州归零。
更令人担忧的是,马华何时才能翻身?本来在2020年的“喜来登政变”后,马华一度重回内阁,讵料在2022年的提早大选粉碎了马华回朝梦。
对魏家祥来说,这虽是他最后一届出任总会长,但也是考验他在任的9年期间,为马华留下什么?给党员带来什么期望?又给华人多少希望?这都是马华要回答的问题。倘若仍然依附巫统来维持国阵形象,对马华来说绝对是不公平,也是没有必要的。
因此今天马华的重任是何时退出国阵,成为一个独立体,在大选中让选民有一个选择。说白了就是让选民在马华和行动党之间做一个抉择,或至少能落实两党制。不知马华新一代领导人有何妙计让马华重生?
发布于2023年9月7日东方online: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mingjia/2023/09/28/599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