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8.5.09

马华在联盟和国阵的角色 (跃马扬鞭)

国阵(国民阵线)是在1974年正式成立,用以取代昔日的“联盟”。它是“五一三”悲剧带来的产物,也是第二任首相敦拉萨催生的“政治婴儿”,如今已有35岁了。

为什么先有联盟后有国阵?而国阵又是一个怎么样的组合?马华在这两个组织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都是值得评述的。

首先成立的是巫统(1946年5月);接着同年8月出现一个印度国大党(原先隶属于印度尼赫鲁政党的一个海外支流);而后在1949年2月诞生了马华公会。本来这三个政党是各自活动,没有牵扯在一块,直到1952年举行吉隆坡市议会选举,促成了马华与巫统的初步合作。在旗开得胜后,巫统与马华在1953年组成“联盟”,且在1954年成功地拉拢国大党加入,于是一个新的三党组合在政坛涌现,目的是要在1955年的普选(独立前的局部大选)击败实力雄厚的国家党(由巫统创党人拿督翁于1950年退出巫统后另组的政党,原称为马来亚独立党,但在1954年易名为国家党)。

选举结果联盟(帆船标志)取得扫荡性的胜利,巩固了联盟的机制。但因为国大党势力有限,联盟内的两个主角是巫统和马华。初期巫统与马华在联盟内的地位是平分秋色的,即双方各派16名代表,而国大党则派6名代表,合共38人组成联盟理事会。在理事会内又成立执行理事会,巫统及马华各有6人,国大党3人,一共15人,后来马华减少1人成5人。

这之中有一个吊诡是在东姑阿都拉曼当主席的联盟内,他起用了一位原是新闻从业员的陈东海,后来被委任为联盟总秘书。同样难以理解的是陈东海也因受宠于东姑,同时又以马华普通党员的身份担任马华受薪秘书。除了一人身兼两职外,陈东海在“协助”东姑方面也有其一手。1956年,他一方面代表马华与东姑前往英伦谈判独立;又另一方面没有把以刘伯群为首的华团备忘录交给东姑,故意漠视华社民意,因此引致华社及马华党内有一班人极不喜欢他。他显然是以东姑代表的身份在华社指手划脚,更把联盟这个组织搞成唯巫统马首是瞻。

虽然陈东海表面上代表了马华出任联盟总秘书,实则他在马华党内没有显著的党职。只单凭他与东姑的关系,得以攀上联盟高职着实耐人寻味。由于联盟是个松弛的组织,只有紧要关头或选举时才发挥作用。东姑也就乐得陈东海扮演双重角色。

不过,当1958年马华改选出现林苍祐的领导后,陈东海的日子已经不好过。乃在1958年4月20日获马华中委批准辞执行秘书一职。可是陈东海并没有退出政治,他靠向陈修信,出谋划策倒林苍祐。他也同时成为东姑的“眼睛”,准备借助东姑的力量除掉林苍祐。最后他成功了,林苍祐与东姑决裂,个中原因乃因席位的分配问题闹僵关系,逼使林苍佑忍痛离开马华(1959年大选后)。由此可见陈东海这位联盟总秘书是克马华的,而不是维护马华的。马华也因之在联盟的地位逐渐下滑。

当“五一三”事件之后,东姑失势,他的“政治宠儿”陈东海也跟着失去影响力。接任的敦拉萨也在七十年代初期又发掘一位新人及后成为他的“政治宠儿”。这个人也是报界出身,后负笈英国攻读法律回国的曾永森。当然他与陈东海是两个不同的政治人物,不能相提并论,但际遇“无独有偶”地似曾相似。

他遇到贵人敦拉萨的赏识,推荐他在1964年代表马华参选而胜出,不久即被委为政务次长,令马华上下刮目相看。换句话说,他不同于李三春从基层打拼出来,而是“横空而降”的候选人。虽然在1969年的大选不幸落马,但在1972年的补选(因马华署理总会长许启漠逝世),又再敦拉萨的影响下,代表马华参选而胜出,更在马华党选中当选副总会长。这一下子,人气急升的曾永森在1973年出任联盟总秘书,他是继陈东海之后的第二个华人担任此高职(也许曾永森本人可以抖出更多内情)。

1974年,敦拉萨眼见联盟这艘破船已经不行了,乃改弦易辙地将它易名为国阵,打出天平标志;且进一步打破传统大开门户,把反对党如回教党、民政党、人民进步党及砂人联党吸纳进来,使到三党联盟扩大成9党联合阵线(另两个是沙砂两州的联盟改称国阵而已,结构保留,后来才改为各党个别加入,如今共有13个成员党)。马华在国阵内的地位大不如前。

换句话说,当结构改变了,马华就失去国阵的总秘书职,改由巫统的嘉化峇峇担任,曾永森转任国阵财政直到1981年(1979年曾永森争夺马华老大失败,被迫退出内阁。他在1981年加入民政,1988年重回马华)。当马哈迪在1981年上台后,国阵的主要职位全由巫统领袖担任,其他成员党的党魁只在形式上保有国阵副主席之位。这样的排阵由马哈迪开了头,以后就不再有改变了。前后算来,也有27年之久。

在这27年中,我们没有再看到第三个“政治宠儿”出现,马哈迪不需要安排政治宠儿在马华党内,因为他已经建立起绝对的权威,收服了各个成员党,包括马华在内。他控制了一切,国阵的机制只有在大选时加以启动,过后又回复原状,由各个成员党各自活动。

也只有在308政治海啸后,我们才又看见国阵被摆上政治议程,并成立了四个小组重塑形象,以挽回民心。但四个小组影响力有限,以致国阵的改革还要看巫统怎么改。最近倒出现一小改,改出了蔡细历成了国阵总协调主任。当然他不是纳吉的“政治宠儿”,因为他只能拿了个安慰奖,而不是国阵的秘书长(尽管没有实权,名堂倒是蛮大的)。马华在国阵的地位是否因之提升,有待观察。

总而言之,从联盟到国阵,我们看到的正如纳吉所言,不是改变结构,而是如何加强整合来争取民心。这就使到蔡细历是继陈东海与曾永森之后的第三位直接插足国阵事务的马华代表。他如何演活这个角色?就看他的耐力了。

刊于2009年5月26日 《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