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4.9.12

记者眼中的四位首长?(跃马扬鞭)



政治人物与传媒之间总是存在着微妙的关系,既不能打得火热,也不能水火不容,因而维持若即若离就成为最难做到但又不得不做到的适度距离。
针对这样的一个准则,我尝试分析和评估槟州四位首席部长在传媒眼中的份量。第一位首席部长是王保尼(1957-1969),他之所以被传媒重视是因为他是第一任首席部长,传媒都想从他身上和嘴上得到更多的正面讯息,但那时他的份量又不及林苍祐,所以他的“光芒”常被林苍祐掩盖住。
举例来说,在前朝是林苍祐扶王保尼一把而得以成位首席部长。及后林苍祐成为马华总会长(1958年)也就成为王保尼的直接上司,自然是传媒的焦点。在后期,当林苍祐退出马华成为反对党时,他仍然在占据传媒的版位,因为王保尼是首席部长,而不是政治焦点(他不曾担任槟州马华主席)。
在印象中,王保尼出席的场合都是讲些比较通俗的话,也少触及政治火药味,除了在州议会与林苍祐交锋外(1964年后,林苍祐是州议会反对党领袖,与王保尼对峙,但两人的过招点到为止)。
由于在后期(1965年后)王保尼表现得比较保守和守势,抵挡不住自由港逐渐消失带来的失业浪潮的冲击,他成了传媒记者眼中被批评乃至被抨击的对象,早前对他的良好印象也渐渐消失了,反而变成记者笔下的一个鞭策的对象;尤其是在1968年后,王保尼几乎已得不到传媒的佳评。即使经济萧条非他之过,他也得负起后果,谁叫他时首席部长呢?
第二任首席部长林苍祐(1969-1990年)是在万众期待下登上舞台中央。虽然不久之后他与中央过从甚密,组成联合政府(1972年),但他许槟州人民一个美好的愿景。也就在1974年的大选中通过考验,认同民政参加国阵。果然他运用智慧引入外资,又打造槟州成为工业化的城市;更发展成为东方矽谷,享有世界第三大电子城之美誉。
不论是在前期(直到1980年)统领民政党时,还是后期(1980年后)只担任槟州首席部长,林苍祐依然是新闻的焦点,因为他的政治对手林建寿(1982年)及林吉祥(1986年)先后向他的政治领导挑战,使他不得不进行反击。就这样,他似乎是记者笔下永不退色的主角,虽然他已经不再是民政党的主席。
但是在1986年大选后,林苍祐的强势领导已出现“老化”,他被党内尊称为“老佛爷”(如同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也渐渐与传媒有所疏远;而在记者笔下,林苍祐已成为一个可被弹的对象,他不再是“神”了。因此他在1990年的选举失败虽让人“震惊”,但也反映出记者的评价已有所转变。
第三位首席部长许子根(1990-2008)是在林苍祐失败后成为新的造王者。他的儒雅形象赢得了人民的支持。
虽然他和林苍祐的作风不同,但下来一连三届的大选(199519992004年),他都带领国阵杀退反对党而成为国阵的“政治形象明星”。讵料在2006年的巫青团拉布条一闹(公然在首相阿都拉面前指责许子根边缘化马来人),让许子根陷入尴尬窘境而无法强力反击,终于酿成后遗症。也是从那时开始,许子根成为传媒“敲打”对象;更是记者眼中的“弱者”。就这样,情势一转不可收拾,在2008年民心求变声中的大选,许子根成了悲剧人物。
这就是说,许子根多年的辛勤转型槟城走向高科技的成绩也在这一事件上被蒙上尘灰(既然许子根已宣布不再参选,若再穷追猛打也是欠厚道的)。
第四位首席部长林冠英显然像林苍祐那样,是第二位改朝换代者。他也享受林苍祐早期的荣耀集一身的光环;而他显然比林苍祐更受落的是他成了“师奶杀手”,不遑多让周润发和成龙。
在如日冲天的当儿,林冠英也是许多记者眼中的“新造王者”,每天都被追着挖料,传媒也对“追不到”林冠英的新闻而“叹息和感到落后”。由此可见,个人的魅力几乎成为林冠英“捉捕”记者的心最有力的武器;再加上有利民众的政策的出炉,包括派钱乐龄人士、派钱初生婴儿、派钱小学生乃至对各源流学校的大手笔拨款,已成为街头巷尾的美谈,他和记者的关系呈现前所未有的“互通心灵”。然而曾几何时,他又与记者的关系有了一些的变化;尤其是迩来“山寨版”的“槟城在望”杀出后,已对他的政途起了“拦路”的作用。所幸有关事件又及时煞车,曹观友打了圆场,从正面来看待批评和责难。这似乎是直到目前为止最好的一道“泻火药”?
刊登于2012年9月24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