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6.12.04

給《號外周刊》加油- 小打小鬧也有出頭天

在感嘆《遠東經濟評論》由周刊變月刊的當兒,勾起我無限的回憶,我辦過大報(日報),也辦過小報(三日刊),又辦過周刊,還有月刊,其中的辛酸苦辣,唯有當事人最明白。
本篇集中談及周刊的問題。猶記得我們成功地推出三日刊後,便下定決心推出周刊,取名為《聯合周刊》,但要以什麼作為中心點呢?因為這是決定一份周刊能否為讀者接受的最傷腦的推敲。最後大家同意走軟性路線。怎麼個走法,大家心里很不踏實。就先從新聞性質帶出軟性的報導,既含蓄又點到為止。結果辦出一份與三日刊沒有多大的差別的周刊,反應一般,因為讀者買了三日刊再買周刊變成一碼事。我們在此兜兜轉轉幾個月後,發現不對勁,有必要推出與三日刊不同性質的雜誌,而且下筆要更大膽和開放,圖片更要充滿浪漫與引人注目。
這一下子,真的“大有斬獲”,周刊銷路直線上昇。說來也許讀者並不相信,我們每期竟能銷售2萬本。這在十多近廿年前來說,是個相當難於置信的突破。換句話說,在找到方向後,周刊也給我們帶來一定的收益。
我之所以提及這段往事,主要是要突出在今時今地,辦一份雜誌,尤其是周刊的高難度。因為大氣候已變,不允許用過去的尺碼“大鳴大放”;小氣候雖然還在,充其量只是“小打小鬧”,變不出什麼花樣來。
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實在要對《號外周刊》幾年來的堅持與風雨不改和從未間斷的出版表達我個人的祝賀。雖然說這份周刊是延續《先生周報》的精神,但和以前的《先生周報》相比,路線已大有改變。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當時活躍於華文報壇的兩份比較有影響力的周刊,除了《先生周報》外,就是《名人周報》。這兩份周刊都以政治為軸,而以其他相關的文章為輔,讓人耳目一新。因為它們擁有日報或三日刊所沒有的“爆炸性”或鮮為人知的內幕新聞,緊緊扣住讀者的心弦,而期待新一期的“爆料”。在傳媒界中,我懷念《先生周報》與《名人周報》創出的新格局。
在物換星移下,這兩份周刊終於走完它們的“一生”。喜歡政治新聞的人,也就感到有些的“失落”。
就在“失落”一個不短的時日後,我們又看到《先生周報》改頭換面推出《號外周刊》,算是填補了“空白”。
我知道我的前同事錦昌學弟有這方面的天份,也曾與我們風雨同舟有辦“小報”的豐富經驗。他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薰陶而成的新一代“小報人”,自然有他的一套方針,不過最近與他電話上交談時,才發現原來他也有一本難唸的經,這多少有些意料之外,因為在我的印象中,在財宏勢大的集團內辦“小報”,想是得心應手,不需要有太多的顧忌,事實並非如此,他還是在鋼索中游動,壓力總是難免的。
無論如何,我衷心希望他能堅持下去,把《號外》辦成一份真正的號外。在這方面,我倒以為不妨把焦點放在政治層面上,儘管有時只能點到為止,或有需“煞車”,但這不等於沒有空間。它仍然可以在政治人物及政治事件上用軟性的一面表達出來,側面的溫情也不比尖酸刻薄的言語為差。還有與政治有關的社會課題也是好的素材,不需要與其他性質的周刊爭社會新聞與內幕報導。我相信號外可以在新環境下創出自己的品牌,那些不屬於政治的突發新聞不追蹤也吧!因為讀者不是期待《號外》與其他雜誌搶新聞,而是期待《號外》給大馬政壇樹立一個有彈有讚的“權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