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3.3.06

叫“报人”太沉重

报界的接二连三事件,虽然性质不同,但也显示报人生涯如履薄冰,稍有不慎或失误或触犯禁忌,就会带来可大可小的后果。没有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感受其中的辛酸苦辣,尤其是编辑部的主管,更得战战兢兢,不但要与时间赛跑,也得与文字较量,马虎与大意不得。因为报纸是公众媒介,不是普通的商品,它是用文字与读者打交道的。

不了解内情的人通常指指点点,说报社这个不敢登,那个轻描淡写,或甚至会指责报人缺乏正义感,只会锦上添花,不会人间正道。其实,进入报社服务的人都是满腔热情的,也希望能做一个出色的报人,更希望享受新闻自由的乐趣。但在不同的国度和不同的社会,新闻自由都有个底线,不可能一枝笔横扫天下。换句话说,无论是记者或编辑,在下笔或审稿或发稿时都得自律与谨慎,不然就会给馆方带来麻烦。

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编辑部经常都会接到律师信,或被当事人登门“兴师问罪”。有一件事说来也许你不相信,而确实是发生在我的身上。这是70年代的事,有一天突然有一位中年人闯进我的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份报纸,要我们还他一个公道。我一时愕然,不知是什么地方“得罪”这位仁兄,他把手里的报纸摊开,指着《儿童园地》版说内中有一篇文章破坏他的名誉,构成诽谤之嫌,要我们登报道歉。一看是《儿童园地》版,马上想到是小学生的习作,怎么会有问题呢?我打从心里起了疑问,先是怀疑对方心理有问题,但他却振振有词说其中一篇文章指明道姓在辱骂他,说他不公正,不配当老师,有辱其名声。

我怎么也想不到小学生把对老师的不满,真的流露出来且写上老师的真名字。查问编辑之后,才知编辑也不知这是真实姓名,只觉得文章写得不错,就登了出来。我在读了那篇文章后,也觉得小学生的文章还可以,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就是直率地批评老师。可老师受不了,认为是名誉受损的大事,非要我们表态不可。我说你怎么与孩子计较呢?所谓“童言无忌”。要我们道歉,岂不把事情闹大?再说文章也不构成“诽谤”,道歉事不存在。老师很不高兴离去,要我等他的律师信。可是我左等右等又没来,大概气消了吧!

经此一事,我从此也要有关编辑对学生的稿也要看得紧一点,不要再以为不会“惹事”的。连《儿童园地》也有麻烦是生平第一次也又是我的最后一次发生的趣闻。

再有一事是我们的报纸《星槟日报》刊登了某地区有一教会组织散发传单,丛言危听预告“世界末日”。结果当天就有数人闯进我的办公室,又是拿着报纸直指我们破坏其名声,有含沙影射“邪教”之嫌。我说其一没指名道姓,其二不应有此传单乱发扰乱人心。对方很不服气,要与我“争战”(用“争战”字眼,不是“战争”),我拿他们没办法,其中一位女信徒足足“争战”我两个多钟头,真是疲劳轰炸,就让他发泄心中怒气吧!过后他们悻悻然地走了,说要发律师信也没有下文。

下来的一件事直教我们坐立不安。80年代,我们办的三日刊《联合报》因被指为过于出位,文章过于“软性”。结果被惩罚停刊三周。所有的同事听闻此事个个愁眉苦脸,很是担心’生计受到影响。我们唯有沉着应对,就当着休一个长假吧!但自此而后,我们要求每位编辑人员都得谨慎又谨慎,千万不要粗心大意,讉词用字也要恰到好处,不要过于“标新立异”,更不要越界,因为手中的一支笔“操纵”所有员工的命运,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论是“大报”或“小报”,都要顾及后果。

我是做过“大报”(日报)和“小报”(三日刊)的人,其中的万变不离其宗的是﹕编辑部的主管,特别是总编辑都得审阅大版,然后签个字。办“小报”还算有时间看版;办“大报”就要用最短的时间看大版。即使有三头六臂,已改用计算机排版,但也不可能在5-10分钟内看完一张大版。因此最重要的是标题的字服和对重要新闻的内容多加注意。这之中没有任何理由说时间不够,只要你是总编辑或新闻主管,只要新闻或文字或图片有了问题,就得负责,而且要负责到底。这就是编辑主管看来名堂好听,实则是千斤重担压身上。报人就是一种意志与智识磨练的生活,但反过来,叫“报人”也太沉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