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0.9.07

我看《夜•明》首映

8月24日,应民政宏愿大学基金会之邀,前往葛尼广场迷你戏院观赏《夜·明》首映礼,亲自一睹拍成电影的孙中山的故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之所以非看不可是因为在2006年8月当孙中山影片在槟城拍摄时,曾引起“轰动”。所谓“轰动”不是指万千的人追看拍片,而是华文报传媒几乎每天都做详尽的报导。

当孙中山影片收工时,我也参加了“收工宴”,场面是一片热闹。过后就一切归复平淡。而这种平淡竟然拉了一年之久,没有半点消息告知已是在中国“出街”;流言也因“久无音讯”传开指说可能“流产”,可能无法“交货”等等。

后来好消息传开,一切已完成。槟州首席部长许子根尚且拉大队到北京参加首映礼。我问过有看过此片的朋友,他们说拍的还可以,有的说不错。也就引起我更大的兴趣。

当我看完影片后,我有了下列的观感。

首先影片的特色是全然以槟城乔治市为背景。虽然不尽然认得出场景的地点,但作为槟城人,倒知道这就是槟城。不过如果对于非槟城人来说,那就是不知是何地何处,因为经过改头换面后,我们似乎又回到廿世纪初叶的年代,看到时光在倒流。这就是艺术加工带来的效果,把整个时代的背景衬托出来。对此而言,我倒要称赞导演及编剧的高明,将槟城化成一个“陈旧”的城市。
其次,就描述男女感情方面,也让人感受到温馨的一面;尤其是饰演四姑(陈粹芬)与饰演孙中山的对手戏,流露出一段真挚的感情。可惜的是影片的比重冲淡了四姑与孙中山在革命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反而有意也突出饰演丹蓉与饰演罗肇麟的份量,让人分不清到底是四姑或是丹蓉才是女主角?好像两位都是主角。这种“抢镜”显得有点本未倒置。理由是杜撰的角色本应是绿叶来烘出牡丹(主角),而不是“旗鼓相当”或主次不清。

再说,罗肇麟的出现也不合情埋。既是敌(要为清廷谋杀孙中山)也是友(保护孙中山,不让另外的杀手得逞)。这在历史中是没有的,由于影片未能从对话中明显反映出罗的“蜕变”(从敌到友),也就让不明白历史的人看得一头雾水,不知这位仁兄是干什么的?

要么,就创造出一个杀手角色,使孙中山陷入危机来制造情节的紧张以扣人心弦;要么就创造出一个当地人自告奋勇当孙的“保镖”,在面对敌人时大显身手,使之出现格斗与混乱场面,以使影片的故事性加强。

同样的,徐丹蓉既然要“杜撰”,何妨让她成为与四姑争宠的女人,从而折射出孙中山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性有困扰的男人。在这方面,影片并未制造情爱场面的高潮。还有四姑与孙中山的拥抱与激情也没有,这是过于拘谨所致。

如果说,影片敢于把孙山山化为感性的人物,就要大胆的在情感的情节上下功夫,不然我们还是忠于历史,别再这边“加料”;另一边又“收敛”。影片必须要先被定位,而不是“放不敢放”,让人看了无法荡气回肠。我的意思是说﹕在历史的事件中要给孙中山和四姑的爱情故事加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也许是导演要“顾及孙中山的身份”,无法充份自由表达?

其三,影片中最终还是导入“中国情意结”,有配合“中国崛起”的效果。比如孙中山为工人争取权利的一幕;越俎代庖与洋人交涉对丹蓉的逼婚的一幕,及表现出孙中山号召海内外华人团结起来推翻清朝的一幕,确实有这样的“隐意”在内。这1倒无可厚非。毕竟孙中山要解放的是中国。

无论如仃,我还得为“四姑”叫屈。在现实历史上,她完全被除名,而其实她是真的存在,而且爱孙中山爱得那么深沉和难分难舍(陪他到处搞革命从无悔意)。即便她在1912年孙中山革命成功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但后来的宋庆龄的生活为什么没有陈粹芬这个人?(卢夫人承认陈粹芬的二夫人的身份与地位)。

陈粹芬的“凄凉”是终生未再改嫁(虽然她与孙未正式注册),一直“守寡”到1960年逝世。在1912年后照顾她的是孙中山的兄长孙眉及后来孙中山长子孙科,为什么宋庆龄对此好像“一无所知”?(历史没有交待)真希望有人挖出这一段“历史真相”。

四姑与孙中山的革命爱情故事其实可以成为《夜·明》的主轴,结果还是被放在次要位置,令人遗憾。

最后我要说的是影片的中文名字并不太好。有文艺名而缺乏文艺气息;反而英文名Road To Dawn取得好,中文可译成《奔向黎明》,更能表达出孙中山一生追求的就是要让中国“天亮了”(推翻清朝)。

总得来说,它还是值得一看的好影片。只要我们不过于苛求,它算是一种突破﹕告诉中国人,孙中山生命中,宋庆龄不是唯一,陈粹芬也是他背后的女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