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4.7.08

马来西亚第一个客家村 浮罗山背掀开华人南迁史第一页

马来西亚第一个客家村终于在槟城的浮罗山背成立起来,展示了客家人第一个落脚地的村镇直到今天仍然保存客家人的特色。

为示隆重,槟州客属公会于6月1日邀请客家乡贤,卫生部长拿督廖中莱主持客家村联委会成立大会并致开幕词。他在致词中强调客家人团结的重要性,以便在政经文教领域配合政府的努力,创造和谐社会。他也同时宣布赞助马币一万元作为客家村活动基金。

也是客家人的曹冠友行政议员致词时回应谢诗坚的建议时表示槟州政府支持在浮罗山背建立一座中国式的客家土楼作为地标,内设文物馆,以共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其他致词者有槟州客属公会会长容群耀及浮罗山背客家村联委会主任曾高远。出席观礼的嘉宾尚有客家乡贤,前副新闻部长拿督斯里谢宽泰及当地州议员,前副首席部长拿督斯里希莱尔医生,场面殊为热烈。

客家村工委会主席,也即是马来西亚客联会署理会长拿督谢诗坚博士在大会发表重要的具有历史价值的演讲,阐述了客家人是马来西亚华人南迁的开路先锋,才有今日的马来西亚的多元社会的出现。

以下是谢博士的演讲文稿:

主题是: 槟城是客家人发祥地
七个第一领尽风骚

今天我们齐聚在这里作一个历史的见证人,见证我们通过集体的努力挖掘和回忆,我们客家先贤曾经在这块土地上洒下我们的血汗,也参与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村落串成一个富大自然色彩而又美丽的浮罗山背。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客家人在浮罗山背彰显的力量也渐渐地被溶化乃至有人也不知道客家人竟然是我们的开路先锋。为了不让历史遗忘客家人的功绩,我们决定用行动来唤起客家人千万不要忘记这里也是我们的根。虽然我们寻根要回到中国去探索源头,但在马来西亚这片土地上,槟城则是客家人的第一个发祥地,浮罗山背就是我们的大靠山。英国人在1786年开辟槟榔屿时,我们的少数客家人便已在这里居住,而后就有数不尽的华人大量南来,卖猪仔也好,背井离乡也好,我们的先贤,包括客家人从这里走进了联邦内陆,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客家人体系。正因为浮罗山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一个浮罗山背客家村联络委员会也就顺理成章成立起来。我们只是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就顺利地组织了这个委员会,乡贤们的热烈响应不仅令我们感动,也证诸了浮罗山背存在着一个名副其实的客家村。今天的成立大会,就是要向全世界的客家人宣告:一个新的客家村就在槟城的浮罗山背。这也是马来西亚第一个有组织性的客家村,也引起了客家学者的关注。

我谨此宣布:一个由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客家研究所的13名学者将在本月23日起来到浮罗山背进行田野考察。他们将分成语言和文化两个组合来实地调查研究,而后一个组合将会在浮罗山背长驻一个月。我相信通过他们的研究和发掘,不难在浮罗山背找到他们所要的历史古迹,以证明客家人的天性是宁可住在穷乡僻壤而不与城市人争地盘。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的祖先在这里加入了天主教会,甚至一度是用客家话来传道。这与太平天国(1851-1868)的洪秀全打着耶稣天国的旗帜不无关系。正是在那个时候,有较为大量的客家人再次南迁,浮罗山背也就成了他们其中一个落脚地。

不仅于此,我们客家人也是宗教自由的民系,道教组织的神庙在这里有超过百年的历史成为我们的守护神。

伴随着宗教也带来了文化教育,早年的学校就设在神庙内,而且用客家话教学。由于我们客家人的生活简朴和勤劳,世代相传也成了一个典型,在这里居住了四代乃至第五代的客家人。他们从事耕种打渔和园坵生活。我相信,通过台湾学者的访问和考察,必然能勾起老一代客家人的记忆,而口述出来。只要我们一点一滴地用语言,用古迹,用家族生活等事迹,就一定能结成一个动人的故事,一部具有意义的客家历史。当然这需要我们乡贤的大力配合,以还我客家人一个历史真貌。有关研究在将来成书出版后,肯定能使浮罗山背扬名于世,也会为我们客家人争光。

其实,在马来西亚,客家人是华人社会中不遑多让的民系。我们在方言体系中名列第二,占第一位的是福建人。根据估计,客家人约占6百万华人人口中的20%,超过了120万名。因而我们有了一个庞大组织的客联会,团结了全马来西亚的69个客家社团。

虽然槟城的客家人因为人口的过大流动,而不再占有重要的比例,大概只是槟州140万人口中的10%左右,但槟城客家人在马来西亚建国历史上扮演的第一角色至少有六个。如果连同今日我们成立的马来西亚第一个客家人最早聚居的客家村,那就是七个第一了。

1. 在政治方面:第一任的清朝驻槟城领事(1893年)是我们的客家人。他就是客家人表率的张弼士。接下来的四任驻槟领事也全是客家人。他们是张煜南、谢春生、梁碧如及戴欣然。

第一位中华民国驻槟城领事(1912年)也是我们的客家人一直到1930年。他就是槟州客属公会创会人戴淑原先贤,他的父亲戴欣然(戴喜云)则是清朝最后一任驻槟领事。

第一任槟州首席部长也是我们的客家人。他就是来自大山脚的王保尼乡贤。一个有关他的纪念馆就设在槟城市区内。

2. 在宗教方面:第一个具有历史价值的海珠屿大伯公庙是我们客家人在1799年建立起来的,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引以为荣的旅游景点。大伯公庙的建立也是纪念我们的第一位在槟城居住的客家人张理和他的两名结拜客家兄弟丘兆进及马福春。

再者,举世闻名的极乐寺,建于1891年,先成大士殿一座于山麓,5年之后,由我们的客家人张弼士、张煜南、谢荣光、郑景贵及戴欣然共集资17万9千元进行扩建,前后16年完工。这就是说,今日的极乐寺之堂皇,我客家人功不可没。

3. 在教育方面:全马第一间新式华文学校于1904年建立,取名中华学校,目前已迁至阿依淡。创办人就是我们的客家先贤张弼士,及后新式华校如雨后春笋成立起来。此外,有百年历史的时中学校曾是客家人留下的春风化雨的标记。

还有位于浮罗山背双溪槟榔的新民义小学,也有百年的历史,是张弼士的后人所建。

4. 在社团方面:全马第一间有注册的华人社团首推槟城嘉应会馆。它成立于1801年,证明客家先贤早就懂得组织起来。与它年代不相上下的也是客家人组成的增龙会馆。

5. 在个人方面:第一位富甲一方的是我们的客家人郑景贵(1821-1898),他比张弼士年长20岁,既是海山会党首领,也是甲必丹,发迹于霹雳采矿业。郑景贵留下在义兴街的“慎之家塾”今天也成为其中一个旅游景点。

6. 在金融方面:郑景贵的儿子郑大平(1876-1935)是第一位被授权发行钞票的个体,几乎不可思议。显示了这位客家人的财雄势大。

所有这些的荣耀,在早年的槟城乃至马来西亚,莫不突显客家人的“丰功伟绩”,而我们浮罗山背的客家人,虽然不及几位客家显赫人物名留百世,但他们群体放射出来的影响力,也造就了今日的浮罗山背成为一方宝地。

在浮罗山背共有九个主要乡镇,即浮罗文丁、浮罗勿洞、双溪槟榔、双溪槟榔港口、新路头、班台亚齐、亚逸布爹、美湖及浮罗市区,都住着不少的客家人,其中最集中的是双溪槟榔及浮罗勿洞。前者近90%是客家人,总人口有近2000名;后者人口超过2千余名,客家人占一半有余。联同其它的乡镇的客家人加起来,就足以展示出客家人早年选择在山区居住是与客家人的历史不无关系的。在中国,客家人多是住在山区和边区一带,经济条件较差,因为他们被认为是外来人而不是本家人,只好谦卑地远离城市谋生。

也由于客家人一向住在贫瘠之地,造成早年有最多的客家人漂洋过海时选择了浮罗山背。他们几代人都不舍不离,虽然年轻的一代从这里走出去,但他们永远是来自乡村的孩子。

这里是一个与城市隔开的社会。虽然交通至为方便,上山下坡都是一码事,但来到浮罗山背的感受是乡村的气息一百年不变。双溪槟榔还是那么古老,浮罗勿洞还是一个渔村。大自然的环境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我们客家人没有怨言,乐在其中,且又与当地人民打成一片。客家人的入乡随俗,像其它方言的华人一样,与马来人的融洽生活让我们领悟浮罗山背真正体现了一个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和平共处的社会。

这也是马来西亚各民族和睦生活的一个典型。根据估计浮罗山背约有10万人口,华人有4万左右,其中客家人占有1万5千名左右(数目尚待证实)。虽然物换星移,不少客家人已不流行操客家话,但上了年纪的人都喜爱用客家话交谈。他们没有忘记客家话曾是这里的通用语言。为了衬托出客家村的内涵,槟州客属公会希望能在这里建立有实体的客家村。若有人愿献出地皮或借出地皮,我们计划将中国的客家土楼移植在浮罗山背的适当地点,或者我们也会向槟州政府提出拨地申请,以建立一座客家地标。

只要我们客家人联合起来,我们将有希望在浮罗山背以客家村的文化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例如结合美湖的情人桥,双溪槟榔的大弯桥,班底亚齐的国家公园,再加上客家村的出现,也许世界游客会慕名而来。但前提是政府有必要重修扩建和充实美化这些景点。

台湾有一个美浓客家村已成为旅游景点,什么时候浮罗山背的客家村能挤入旅游地图,我们都不知道。

不过,如果槟州政府有这个意愿,我们客家人愿合力助其成。这对刺激浮罗山背的经济发展,肯定有巨大的贡献。

今天我们只是一个起点,未来的道路尚很遥远,但我坚信,有志者事竟成。因为我们身上流着客家人的血,思想上有不灭的客家精神。在重重困难中,我们成功地在槟城重建五层大厦,并设立起具有参观价值的客家文物馆,没有理由我们不能在浮罗山背再圆一个客家梦。

(大马客联会署理会长暨浮罗山背,客家村工委会主席拿督谢诗坚博在浮罗山背客家村联委会成立大会致词 1-6-200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