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8.2.09

客家人大迁移和客家精神

在前两篇我们提及客家人的光荣历史和成就是因为有了“客家精神”在驱使,而客家精神源自于客家人的五次大迁移后孕育而成的伟大文明之一。因此我们先阐述客家人迁移,再论述什么是“客家精神”。

在历史上根据学者罗香林所说的客家人五次大迁移的年代是这样形成的:
1. 公元304-581年,始于东晋永嘉之后的五胡乱华,延续到隋唐之初,中原人民不堪兵荒马乱,自北南徒分阶段南迁,是为第一次大迁移。历时2百余年。

2. 公元875-960年,始于唐朝末年黄巢之乱,止于宋太祖统一天下,再一次逼使中原人民南迁,历时80年左右,是为第二次大迁移。

3. 公元1129-1271年,在宋高宗南渡偏安时,元人大举入侵,直至元朝建立,客家先民又再第三次大迁移。较大量流入广东、江西及福建省交界处的三角洲定居。客人定位也被确定下来。

4. 公元1644-1800年,满洲入关,到清朝当政,间中也经历康熙至乾隆嘉庆年代,汉人又再移动,是为第四次大迁移。历时150余年。

5. 公元1851-1911年,始于太平天国起义,在南京建立政权与清朝对峙,止于清朝灭亡。这段期间,局势混乱,又有了第五次大迁移。不仅限于中国南方和港澳台地区,而且也越洋来到东南亚各地,历时60年,带动华人在海外开天辟地。

除了五次大迁移外,历史学家也在中华民国建立后(1911年)发现在军阀混战时期,在国共抗争时期,在抗日战争年代,在内战时期,一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为止的前后约40年的光景,是为华人,包括客家人向海外移动的高潮。因此有人在客家历史上加上第六次客家人大迁移是面向世界各国。

正因为客家人到处停泊,四处为家,养成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在物竞天演,适者生存的定律下,客家人不畏艰苦地在中国各省市不但生存下来,而且也建立起一个又一个客家乡镇。至于在海外的客家人,也独树一帜地展现了客家风采。

客家精神也就在这千余年内结成一个十分丰富的精神文化,照耀中华大地和海外华人麇集的地方。因而有了“客家精神”这一特殊名词。

客家精神光耀四方,但什么是客家精神呢?

根据英国学者爱德尔在其著作《客家人种志》和《客家史网》针对“客家精神”做出如下的评论:客家是刚柔并济、既刚毅又仁爱的民族。典型客家人是勤劳的、爱国的和热情的。

为此,史学家为“客家精神”作了以下的总结:爱国爱民,反压迫反侵略;勤劳刻苦,努力开拓;勇敢无畏,富革命精神;挚诚团结;敬祖睦宗;不亢不卑;平等待人。

所有这些优点也涵盖在中华民族之中,所谓“客家精神”,其实是“中华精神”的演绎。

按照我的理解,在中华民族体系内,没有一个民系是如此广泛地分布在中国的21个省,并在中国国内有五次的大迁移运动,更在后来又有第六次的大迁移踏出国界,走向世界至少六十三个国家。客家人的离乡背井虽有其政治经济及环境因素,但也具备坚忍不拔的毅力,敢于跨出家园,勇闯未可测知的天地。

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我们把它解读成客家人的一种传统。既能易地植根又能谦让溶入其他民系或民族生活之中,客家人多数住在贫瘠的山区另创天地即为明证。后人因此把客家人形容为“勤奋开拓,兼容并包”的民系。久而久之,它升华为“客家精神”。一种随遇而安,入乡随俗的思想深深烙在每个客家人的心中。其中最珍贵的品质是客家人的豁达天性,从敢于出走流浪天涯到卷入革命和勇于改革已成为客家精神的内涵。历史上也出了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和开拓先锋,例如南宋的文天祥(江西吉安县人,被列为客家先民)、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嘉应人),戊戎变法的黄遵宪(梅县人),抗清名将的丘逢甲(台湾苗栗人),都让后人从他们身上看到客家人精神的光辉一面。但也有学者指出客家精神中也有其局限性和后觉性,例如客家人最先组成的是地缘性的社团,如成立于1801年的嘉应,增龙会馆等,而不是客家会馆。最早成立的客家公会也只有两个,既山打根客家公会和立卑客家公会(分别成立于1886年及1892年),其他的客家公会大多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产物(1914-1945);更有的是在马来西亚独立(1957年)后才成立。这说明了客家人在后期才意识到客家人统一组织的重要性。虽然客家精神提出已有百年的历史。

四海之内皆兄弟
由于这样,我们也发现我们的马来西亚客联会是延至1978年才正式成立。比1971年即已在香港成立的世界客属总会迟了一些年;更比嘉联会,埔联会及惠联会的成立较晚。

虽然如此,马来西亚客联会又是后来追上,至今已有69个客家公会参与其中,形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组织。这种后觉性也说明了客家人认识到应以方言团结族人远优于用地缘团结族人。有助展现客家精神中“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思想。

如果说古时我们的先辈耕田不忘读书,赢得“耕读传家”美誉,那么今时我们的乡贤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也可从兴学办校及客家子弟出人头地反映出来,这就是客家精神的其中一个内涵。

正是“客家精神”的感召,客家人也在中国改革开放后重新组合起来。一个“世界客属联谊大会”的成立,每年在各地轮值举行,说明了在中国的五千万客家人,台湾的五百万客家人,香港的一百卅万客家人,马来西亚的一百廿万客家人及其他各国及各地区的客家人都渴望重新凝聚起新的力量,为客家精神注入更旺盛的生命力。

(此文摘自作者2004年在槟州客属公会大厦开幕演词之重要部分,补充于2008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