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3.11.09

马华党争从量到质的变化 (现代春秋)

政治是门艺术,变化是难免的;但政治也是一门科学,有其定律与原理,不能没有逻辑可言。 可是如果把政治学放在马华公会,真的会给政治弄糊涂了,因为马华公会这些日子来发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和结局完全是不按牌理出牌的。让人瞠目结舌之余,也看傻了眼。而且它也从量的斗争(特大比支持率)发展到质的斗争(党中央的洗牌)。究竟这是哪门子的政治学,相信很多人都答不上来。 本来在去年马华党选后,一般都看好以翁诗杰为首的新团队会形成一个安定与团结的阵营,但事与愿违,由于蔡细历的当选马华署理总会长,因其道德争议,竟成翁诗杰派背上的芒刺,欲除之而后快;斗争的升级也因之演变成两人的水火不容,需要双十特大来了断两人恩怨。不仅蔡细历承认马华党争已成为翁蔡之争,而且最近他还说也只有他有资格倒翁,其他人不能这样说;更说特大是为他而召开的。同样的翁诗杰在投票前,也把它演绎成有翁无蔡,有蔡无翁。正因为这样,双十特大的意义也在于让中央代表择其一而行之。除了道德论外,其他方面未见双方有什么大不同。 虽然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看法不属新闻评论,而是政治宣传,但近日马华的政治斗争不期然地陷入连续剧的峰回路转已证诸这次的马华党争确实是成也翁蔡,败也翁蔡。如果是涉及路线之争,肯定不可能在一夜之间顿然领悟昨是今非,而是互不相让的以两条路线作长期斗争。如今的结局竟然是翁蔡相互拥抱,来一个大团圆,也使许多评论人跌破眼镜,因为没有人会有此心理准备,各民调不是较看好翁会胜出吗?因此当我在投票之前认为“不要复杂化问题,应该在翁蔡之间做出选择,不要再节外生枝,两个都不要”是一种十分公平的评论。今日马华的斗争节外生枝也是因为两个都不要带来的后遗症。如果翁胜或蔡胜,他们之中必然有一人离场,马华就不会有今日的纷争不息的局面,而是由其中一派来主导马华的未来(好坏是另外一回事)。 可问题就出在翁蔡与所有的人开了一个大玩笑,他们可以骂得面红耳赤,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傲气,但转过身来,他们已握手言和,这已经不是所谓站在制高点看问题就洞悉其中道理,而是你原本就没有想到政治学是有另外一套的莫名其妙的公理,中央代表不过是走过场。 在这种情形下,即使站在制高点,站在中立与客观的立场发出政治伟论和理想,你也无法排除是翁蔡之争。既然无法排除,又非路线之争,评论人也就只能取其斗争层面做评析,这不能说是政治宣传文字,而是一种对事件变化的预示之言。 我不敢说我的看法是客观与公正的,至少它印证了“两个都不要”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因为其结果是两个都留守在原职,而且联起手来向原属于翁派的阵营“大开杀戒”。此例一开,固然属总会长的权力,也可安抚蔡派分享政治资源,但政治人物怎样向他们所说过的话负责任不只是原则性问题,也是为人的基本道德。 不论是翁诗杰或蔡细历,他们都有必要向外界(或至少是党员)作一个清楚的交代。我们不能否定今日马华党争不断也涉及利益之争,毕竟马华仍是一个执政党,也有雄厚的经济资源和政治优势,不是任何抓住权力的人可以轻易放手的。但如果斗争被界定或被视为利益或集团之争,就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谁将取得优势。虽然目前看来翁菜联手后已占上风,廖派屈居下风,可下来的变化又如何?没有人知道。 无论如何,马华的最高权力应该是在中央代表的手上,任何的改变和改组固然可由总会长和中委会作出安排,但归根究底,还得把权力交回中央代表认可和确认。 当然马华内部的变动可以关起门来东改西改,但打开门后,华社倒要看看究竟里头在干什么?这就是马华不能回避的责任。翁诗杰和蔡细历乃至廖中莱等人都应该各自向华社真情告白,让华社来评价哪方策略比教受落和获得党员的支持。换句话说,当马华中央发生质(洗牌)的变化的时候,它又需要回到量(特大)的较量,这就是政治的吊诡。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