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2.10

马华党争《你怎么说》?(天下纵横)

1月16日,应RTM2电视台的邀请,再次上《你怎么说》的节目,另外两位主讲者是彭茂燊及孔庆庶。节目的主题是政党与华团的关系,而内容尽是围绕在马华的课题转来转去,但也特别强调究竟华团批评马华是否等于干预马华的党务?因为蔡细历说了,华团关心就好,请别干预马华“家务”。

针对这个课题,我相信许多人与我的看法相差不远,即华团或华人是有权利批评政党包括马华公会,不能因为批评或语气重一些的责备就视为干预党务。我这样说和问:到底蔡细历的“干预”的定义是什么?因为没有一个范畴和尺码,外人不知道马华可以容忍批评到什么程度?当然如果马华订了规矩,那就不是一个民主的政党。因此马华再怎么不甘愿也无法为民主设限;也因为这样,蔡席历的“干预论”变得难以理直气壮,理由是政党本来就是准备被赞美,但也准备被责骂的;而政治人物被批判乃至被指责也是常有的事,不能当成“干预论”。

我举个例子来说明早年的马华公会的领袖面对更大的压力和公开的反对,但没有将批评者冠上“干预”的罪名。事情的原由是这样的:在1979年马华党选时,捍卫会长职的李三春面对其副手曾永森的正式挑战。若是按照蔡细历的逻辑,这是马华党内事务,外人不得干预。但偏偏在那个时候华社的华团及个人纷纷发表支持曾永森的言论,也有许多的读者投书尽是骂李三春赞曾永森的。那个时候,华社的挺曾行动挺到出脸,竟在华文报大刊广告支持曾永森胜利。由于华社的舆论一面倒向支持曾永森,华报刊出的新闻和评论也对曾永森有利。

在当时,我正在《星槟日报》当总编辑,所有的内外稿件都经过我的手处理,因为事关重大课题,不能草率应对。但面对90%的亲曾论调,我们也感到十分棘手,很难做到“公平”或平衡的新闻报导。

在这方面,李三春也注意到了,派了相关的人了解情况。在知悉民间的情绪后,也不便多问,更没有插手。在那时,华报尚不流行政治人物干涉新闻处理的现象。换句话说,即使李三春心中不快,但他从来没有说过媒体华团干预马华党务的事。如果要责难的话,李三春有更强的理由指责华报华团公然干预马华党选,而且也公然倒他。他知道舆论在那个时候对他是毫不容情的,尤其是当曾永森失败后,也受大批华团设慰劳团促他另起炉灶来与李三春对着干,更是公开地与马华唱反调。

可惜的是,曾永森缺乏一鼓作气的精神和勇气,未敢拔地而起,而是仍留在马华内“观察又观察”,直到1981年在马华无法“东山再起”后,他只好转移阵地,加入民政党,但气势已大不如前。曾永森这一雷声大雨点小的心态,也使他在后来失掉热心者的支持。如果他当年义无反顾地自立新党,可能今日政局又是另一个样。由于曾永森自我错失良机和举棋不定的作风是兵家大忌,也就在后来让民间认为李三春的胜利也不是错误的,至少他比曾永森更敢于面对挑战和挫折。

虽然李三春打败曾永森是痛苦的历程,但也为他在后来赢得政治声望,以致他能在1982年移师芙蓉,击败行动党老大曾敏兴,而成为首个马华领袖敢于直捣反对党领袖强区的人。

我说起这段历史,是希望马华的一些领袖能够明白马华忝为华人政党或扬言代表华人的政党是应该要有李三春的大量,不要为了华团领袖讲重几句话或对领导人的批评,而解读成“干预党务”,那显示现代的马华领袖太小气了。

我始终认为马华应回到李三春的时代,用民主的方式解决问题和危机。因此我们当天的政治讲座达成的共识是马华除了重选之外,别无他选。

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讯息是这个环节的问答题是问马华党争会否损害华社利益?出乎意料之外的是80%以上的观众回应不会,可见民间对党争已厌倦,也不认为僵局持续会带来“华社危机”。这意味着马华要好自为之,别再忽视民间的声音。

刊登于2010年2月1日《号外周报》第465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